

September.2024 培訓初期
#專業設計師的培訓中心
ArtCenter 作為專門培養設計藝術從業人員為導向的學校,與過去 我在國內所就讀的藝術大 學的校園氛圍相比,教學方向較為實際且紮實,學習氣氛上來說也較為嚴謹,透過大量的作
業與練習來快速培養設計能力,學校也提供許多豐富的資源,像是 sponsored program 等 讓學生有更多累積實戰經驗的機會。
我所就讀的專業 Graphic design,是很廣泛涵蓋很多不同領域的設計領域,與國內視覺設 計系什麼都學一點比較不一樣的是,ArtCenter 底下有再細分成不同的 track,每個人會在
大概 term 4 或 term 5 決定自己要專注的方向,有 motion/packaging/transmedia 等等
不同的 track,針對特定方向去選擇課程加深實力。
#課程
依照我過去比較專注的設計領域,這學期選了 Motion Design 1/Common Design 4:
Identity/Type 3/Intro to Transmedia 共四堂 studio 的課,建議選課不要超過 4 堂 studio,
這裡的上課強度與國內不一樣,一堂課五個小時加上每堂課的作業量,四堂差不多是極限了。
#Motion Design 1
2D 動畫基礎課程,課堂上老師會使用 AE 進行 demo,每一週都會要產出 10~20 秒的動畫 作業。我對於 3D 動畫較為不熟悉所以沒辦法選擇較進階的動畫課,但因為過去已經有一定 程度的 2D 動畫能力,上課時都會儘量把簡單的概念或作業要求做得比較複雜,想辦法去 push 自己的 boundaries。
#Common Design 4:Identity
課程目標是完成一套完整的企業識別設計。老師採用的設計方法與我過去在國內所學習的設 計方法很不一樣,在前四週我們一邊針對品牌各種相關主題進行研究,一邊從研究的內容中 挑選關鍵字出來畫總共約 300 張草圖,以圖案的多義性、可開展性、視覺吸引度為標準,於 課堂上對於彼此的草圖進行 critique。在畫草圖時老師並不希望我們太快去想最後 logo 要 設計成怎麼樣,而是單純對造形跟圖像進行探索。作為一位設計師,老師認為對圖像的探討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以及對品牌的研究有時能稍微分開,能開展更多可能性。
Identity Design 是我覺得最容易因為文化不同而有明顯差異的平面設計類別,設計的過程 中需要在語言及圖像上進行轉換,對於英文不是第一母語的我來說,會常常感受到自己的侷 限性。再者在為品牌設定視覺策略時往往必須基於對品牌受眾文化圈的了解,知道受眾可能 會對什麼事物有感覺,才能引起受眾的興趣或共鳴,所以在不同文化圈進行品牌設計時遇到 最大的問題,比起單純語言的不同,更棘手的是背後截然不同的文化脈絡。
3
由於過去在國內大學完全沒有上過任何英文字體的課程,來這邊上英文字體課程成為必要。
這堂課是比較進階的字體課,其他同學已經有之前 type 1 和 type 2 的基礎,上課時會用到 大量的英文字體專用術語以及知識,建議上課之前要先閱讀英文字體相關資料來打基礎。第 一個作業是要選一個主題排一本 text heavy 共八頁的書,雖然聽起來沒有很難,但要單純 只用字把一本書排的有趣、符合主題、吸引人且方便閱讀其實是非常困難的,需要透過不停 的微調各種設定,來解決各種版面上現有的問題。
#Intro to Transmedia
這是一堂國內比較少見,對我來說比較跨領域、有趣的課程。第一個作業是要將一段個人經
驗做成立體裝置投影,老師在討論時很注重理念傳達的邏輯以及清晰度,像是選擇視覺風格 或效果都必須要具備原因,以及 form 是否 follow content,不能單純為形式而形式,而是 一定要言之有物。

每堂課的作業都會進行 critique,是訓練自己發言 以及學習給予建議的好機會。

Identity 課程針對關鍵字進行抽象的草圖繪製,同 學會在 critique 時選擇覺得好的草圖並說明原因。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老師講解不同行距(leading)會形成不同的質感及 灰度。

老師講解有趣的字體排版範例,outdent 是將特定 字詞從段落中拉出來,創造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因為我 對英文排版比較沒基礎,老師人很好很願意 額外花時間與我線上 meeting。

排版作業以美國知名攝影師 Diane Arbus 為主題, 為確保輸出圖片品質將紙本書掃描成 tiff.檔。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立體裝置投影測試。選擇光可以穿透並且在兩面成 像的 Mylar 做為投影材料,讓投影機可以架設在投 影幕背面來避免從觀者背後投影會產生影子的問題。

使用軟體 MadMapper 的遮罩功能來改變投影出來 的範圍及形狀。

老師使用 AE 進行文字動畫的 demo。
<影片>

Motion Design 1 的每週作業,用臺灣 Indie band 的音樂做了一個小動畫。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October.2024
期中發表以及期末專案的開始
#概述
10 月經歷了第一個在 ArtCenter 的期中週,學期來到了一半,課業也越來越繁忙,結束期 中之後便馬不停蹄的開始著手進行期末作業。
#Motion Design 1
期中前的每週教學內容從最基本的球彈跳到各種特效的介紹,透過每週回家作業的大量練習, 為同學打下良好的 AE 動畫基礎。期中作業是結合這半學期所學的動畫技巧,做一個 LOGO Animation 來表達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比起使用複雜的動態技巧與效果,老師更看重同學透 過動態說故事的能力,是否能讓觀者體會到你想要傳達的東西。因為考量我在不久之後有找 實習的計畫,所以跟老師討論是否能用之前做過的 Rebranding project 的 logo 來讓我的 作品集更完整一點。
#Common Design 4:Identity
期中前透過大量的草圖繪製發散式的發想具備可能性的 logo 草稿。除了 logo 本身,concept
是 branding 中最重要的元素,但要將抽象的 concept 轉換為視覺表現是很困難的事,老師
認為譬喻(Metaphor)是幫助釐清想法很好用的方式,透過叫我們找尋不論是語言或者是 圖像的譬喻來幫助我們視覺化抽象概念,包含為我們所提出的 concept 取抽象、詩意的名
字,寫出關於品牌的五個動詞及形容詞,把品牌想像成一個人為他寫一段自傳,或是尋找能 代表品牌的動物、椅子、植物等圖像。雖然看似跟設計沒什麼直接關係,但透過這些過程, 除了可以不斷回頭檢視自己的設計是否有偏離設定的 concept 與品牌 tone 調,也可以看到
在未來實際設計時具備哪些可能性。期中我們為品牌提出五個不同的 concept directions 進 行發表,每個方向都要設計輔助圖形、招牌、名片、帆布袋以及網站 landing page,當五個
設計方向一起檢視時,透過設計這些項目可以快速檢視哪些方向是比較強烈且具有發展性的, 並開始進行收斂到比較確定的設計方向。
#Type 3
在第一個專案進行到一半時同時開始進行第二個專案。第二個專案是要設計一張電影日曆海 報,同時也可以被切成 6 塊,並折成一本手冊。所以在排版時會有許多限制,必須同時考量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在海報與在手冊時看起來如何。像是有些字在海報上是合理的但在手冊裡可能就會變得無法
閱讀,或是在手冊裡是合理的,但在海報上可能會看起來在視覺上跟其他資訊互相衝突。除
了基本的排版問題,海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看起來有趣並且吸引人的目光,所以要如何使 用圖片與文字創造在兩種不同的媒介中看起來都吸引人的圖像是這個專案棘手之處。
#Intro to Transmedia
第一個投影作業是將個人經驗做成投影裝置,我建造了一個可以放置在工作場域的小公園, 靈感來自於一個 theory 叫做 20 分鐘公園效應,科學證實只要每天花 20 分鐘去公園坐著或 是走走便會感到比較心情愉悅,但其實就連從繁忙的日常中抽出 20 分鐘找到一個公園讓自 己放鬆,對於現代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自己也都想不起來上次去公園是什麼時 候。我的概念是在工作環境中建造一個半圓形的空間,投影公園的影像創造觀者身處公園般 的沉浸式體驗,但在什麼都要講求效率的現代,花 20 分鐘休息有點奢侈,所以我透過在影 像中加入不小心睡著以及天色變化的特效帶給觀者時間流逝的感受,讓觀者可以快速在 1 分 鐘內體驗 20 分鐘公園效應,但我們經驗在被加速後是否能維持一樣的價值 ?老師及助教覺 得我的這個專案概念將個人經驗結合科學研究來呼應社會議題,同時引起反思非常有趣,在 討論這個專案時他們給了我很多很有意思的建議,像是該如何透過影像跟觀者互動或是作品 的語氣應該是諷刺還是拋出疑問,我在過程中玩得很開心也獲得了很多啟發。結束這個專案 後,我們便馬上開始進行期末專案,期末專案要選擇一個展覽,並為這個展覽的 title wall 提
出新的設計概念並結合動態互動,同時發展出一整套展覽識別設計。我選擇了前陣子才在洛 杉磯紀念體育館進行表演的中國爆破藝術家蔡國強為主題。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使用 foamcore 製作投影裝置過程。

立體半圓形投影裝置(高 60inches /半徑 40inches)。

《辦公室裡的一分鐘公園效應 One-minute park effect in the workplace》
研究顯示,每天在公園待上 20 分鐘的人會更快樂、 壓力更少。
然而,在繁忙的生活中,很多人很難特地抽出 20 分 鐘去公園。所以,我想在工作場所創造一個小公園, 讓人們隨時可以進入,並在短短 90 秒內體驗到如 同 20 分鐘公園的放鬆效果。
我使用泡沫板和 Mylar 組成一個半圓形結構來圍住 觀者,創造沉浸式的體驗,並放置了一個小坐墊, 讓觀者可以像在公園一樣舒適地坐著。
在當今快速節奏的世界裡,隨處可見的短視頻經常 在短短五分鐘內概括一部電影。因此,我們的身心 是否也能像這樣快速恢復?當我們的體驗以更有效 率的方式達成後,它仍具有相同的價值嗎?

<影片一> 《Digital Cactus》 Transmedia 其他同學的投影裝 置作品。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美國|宋姿熹 113 年度視傳組

Common Design 4 : Identity 期中五個設計 concepts 發表。

課堂排版案例賞析,Reid Miles 為 Joe Henderson - In 'N Out 經典的 album cover 設計。

Motion Design 1 作業產品宣傳片拍攝練習。
<影片二>

Motion Design 1 期中動態 logo 作業。

Type3 電影日曆海報排版案例賞析。

參觀爆破藝術家蔡國強目前在 USC Pacific Asia Museum 的展覽,蒐集課堂所需資料。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美國|宋姿熹 113 年度視傳組
November.2024
期末專案如火如荼的進行
#概述
時間過得很快,在 ArtCenter 的第一個 term 即將進入尾聲,11 月主要為期末專案進行全力 衝刺,只有四個禮拜能為期末做準備,每個禮拜的進度都很重要。
#Motion Design 1
期末專案是為一部電影做 Enticing Trailer,相較於期中前每周都還有額外練習的小作業,期 中後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製作期末專案上面,從繪製 styleframe、storyboard 一步步較 仔細的去進行。我選擇電影《媽的多重宇宙》為主題進行製作。
#Common Design 4:Identity
在期中確定設計方向後,11 月的重點是透過大量設計視覺應用來探索品牌的視覺調性。其 中,老師建議設計海報是最快找到品牌視覺語言的方式,因此這個月每週都需要設計至少 6 張海報。除了品牌本身的視覺設計,還需要為品牌規劃一個延伸活動的視覺風格。延伸視覺 需與品牌主視覺有所區隔,但又能相互呼應,讓整套品牌識別更完整。我的 Rebranding 主
題是 Menil Drawing Institute,是一家位於美國德州、專注於繪畫藝術研究與展出的機構。
由於過去設計的品牌多以營利為導向,我在設計時傾向於打造一套高度統一的視覺系統。然 而,老師提醒我,藝術機構的視覺設計可以更具動態性,並能根據不同的展覽主題進行調整。
這讓我學到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品牌設計思維。此外,國外在做品牌識別設計時與國內不同 之處還在於字體在設計中的重要性。老師強調字體在品牌識別中尤為重要,相當於品牌的聲 音,有時甚至不需要其他設計元素,單憑字體放在那裡便能展現品牌形象。相較之下,國內 的品牌設計較少單純依賴字體作為核心視覺元素。這差異也反映了中文與英文在視覺傳達上 的不同特性,進而影響了設計手法的選擇。由於並不是英文母語者,我對於英文字體的感受 和英語母語者並不太一樣,在選擇字體時遇到了許多困難與挑戰。
#Type 3
在第二個專案的電影海報設計快完成時,老師跟我說他一開始很擔心我因為沒有 Type 1 和
Type 2 的基礎,可能會跟不上進度。但後來發現,正因為沒有這些基礎,我反而不會被框架 限制,能跳脫出既定的模式,做出跟其他同學不一樣的東西。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一開始的確因為缺乏英文字體排版的經驗,讓我感到有點不適應、覺得有壓力,但能得到老 師的正面回饋讓我很開心,也在這過程中成長、學習到了許多。第二個專案進行的同時,第 三個專案也在 11 月開始了。專案主題是為一個假想的 Type Conference 設計一組特殊字 體。然後只使用這個字體排版,做出一張 36×72 英吋的黑白海報各一版,以及延伸設計一 些周邊,比如 T-shirt、Tote bag 等等。我以不同方向的線條組成字體,當字體重疊時會產 生光柵片一樣的視覺錯視效果,讓整體視覺看起來更有層次感。(詳見 圖片)
#Intro to Transmedia
期末專案要求我們選擇一個展覽,為它的 title wall 提出新的設計概念,並結合動態與互動 設計,同時延伸設計整套展覽識別。我選擇了中國爆破藝術家蔡國強作為主題。
在進行期末提案的初期我一直很卡關,由於主題是中國藝術家,我過去習慣的設計手法讓整 體風格顯得過於"Chinese"。在老師的建議下,我改用更具 graphic 特質的視覺風格,重新 詮釋藝術家的創作手法與作品,這也讓我跨出了原本的舒適圈。 Transmedia 的設計強調透 過不同媒介與觀者互動,這意味著除了視覺設計,還需要從策展 的角度設計觀展體驗。我設
計了一個互動流程:在展覽開始前,觀者可以透過網站繪製自己的圖案,這些圖案會隨機生 成並顯示在 title wall 上,形成動態的圖形展示。之後這些隨機生成的圖形還會生成客製化 的展覽門票,為觀者帶來更獨特的參展體驗。

參加系上 motion connect 講座,邀請業界厲害的 動畫師來演講。

期末發表前大家把所有產出都先貼在牆上,事先排 練之後發表的情況。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相較於國內製作 Identity Design Guideline 的方 式,老師建議我們把 Guidline 想像成一本輸出物來 編排,不管是排版的方式或是字體的選用都要能夠 體現品牌精神。

Transmedia 期末發表前在課堂上測試將電腦上的 互動效果投影出來。

Transmedia 課堂上同學測試投影效果。

老師經常會帶書來給同學當參考範例,是豐富自己 設計書籍清單的好機會。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Type3 第三個 project 字體海報設計範例。

Inkjet 測試期末海報印出來的顏色效果是否符合預 期。

到 Down Town LA 最大的紙廠之一的 Kelly paper 試圖尋找適合的紙材。
<影片 gif>

Type3 字體海報動態設計。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cember.2024
第一學期期末發表&課程回顧與檢討
#概述
12 月完成了期末發表並結束在 ArtCenter 的第一個學期,趁著假期去了趟紐約,也趁這個
機會去各大美術館看了許多知名的藝術作品,休息充電後準備迎接新的一個學期。
#Motion Design 1
期末專案以電影《媽的多重宇宙》為主題做的電影 Enticing Trailer,期末作品很高興能獲得 老師及同學的肯定。由於這堂課算是比較初階的動畫課,而我先前已經有許多做動畫的經驗, 所以我的目標一直都是能最大程度發揮自己所學,每次與老師一對一討論時我常常會一直表 達對自己作品的不滿意,很感謝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我修改意見,和我一起想辦法讓我的 作品能變得更好更完整。期末發表時老師對我說你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你永遠對自己感到 不滿意,這會讓你走得更遠,Never settle, keep going. 下學期我也選修了其他更進階的動 畫課,希望能更精進自己的動畫能力。
#Common Design 4:Identity
這堂課是我這學期裡花了最多心力與時間的課,原本以為自己在過去已經有許多做品牌識別 設計的經驗,這堂課應該不會遇到太多問題,但正也是在這堂課裡讓我意識到在不同語言與 文化下的設計可以有這麼大的差距。可以將品牌識別設計視為一場符號、文字、圖像的遊戲,
使用中文時我可以游刃有餘的操縱語言,去玩譬喻去引發觀者的想像空間,但使用英文時我 卻常常感受到限制。另外也因為在設計的過程中沒有選擇一般比較常見的 logo,而是選擇 了一個比較難處理但同時也具有比較多可能性的 logo 去發展,在設計過程中一直不太順利,
到最後發表時我與老師都還是覺得這個識別設計依然還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雖然沒有做到 讓自己滿意,但對於品牌識別設計來說還有發展空間總是比已經沒有發展的可能性還要來的 好,老師也建議我可以利用假期時間來持續改進跟擴展這個專案。
#Type 3
一開始對英文排版可以說完全沒有基礎,但透過這堂課成長了很多,慢慢理解了英文排版的 複雜性和有趣之處。雖然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但至少現在有了基本的概念和基礎。在 這堂課裡,我覺得收穫最多的其實不是技術,而是老師對設計的態度和做事的方式。老師常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常和我們分享她自己的設計經驗和心得,除了很佩服她身為設計師 的高道德感和付出,也對
她的設計方法感到很有啟發。相比那種大刀闊斧的設計變動,老師更擅長在小細節中展現設 計的價值,把她對事物的複雜又抽象的感知融入細節裡,這種設計方式不像那些一眼就讓人 震撼的設計風格,但卻更能引起觀者的共鳴,讓人印象深刻。
#Intro to Transmedia
這堂課是我在這學期最喜歡的課,覺得自己很幸運能跟這麼優秀的老師、助教和同學們一起 上課。老師總是能在同學們卡關時,透過詢問我們做的每一個設計手法背後的理由與目的, 幫助我們釐清思路,跳出思考的框架。而助教剛好與注重邏輯的老師互補,總是能提供我們 源源不絕的想法讓我們看見作品的更多可能性。這堂課的同學剛好都是比較高年級或是碩士 班的,有些人同時把所有 transmedia 的課一起上,做出非常完整令人驚豔的作品,感到有 壓力的同時也很開心能見識到在這邊受到高強度設計訓練的設計學生的程度,並且互相學習。
回想過去在台灣的學習經驗,常常感到很挫折無助,會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覺得很幸運能 體驗到所謂的積極正向的設計學習環境應該是怎麼樣的。
回顧過去這四個月,不敢說自己已經完全適應這裡,即便已經在台灣讀了四年的平面設計, 來到一個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和語言的環境下,仍然感覺像是從頭在學習設計,有許多掙扎與 迷茫的時刻,同時也前所未有的感到非常感激與幸運,遇到了許多很好的人,給了我很多善 意,在很多覺得自己越來越小、越來越沒有勇氣的時刻,給我繼續下去的動力。

<影片一> Transmedia 互動展牆動態效果。

<影片二> Transmedia 同學製作的字體互動裝置。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Intro to Transmedia 期末發表,設計產出包括互動 式展牆、展覽官方網站、主視覺海報、門票、展覽 手冊、週邊手提袋。

Type3 第二個專案成品,一張同時可以被折成一本 brochure 的電影月曆海報。

Common Design 4 期末發表。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Type3 第三個專案期末發表。

Transmedia 期末大合照,很開心能有機會跟這些很 有才華的同學們與老師學習。

趁著假期去紐約各大美術館看了許多美國藝術家、 畫家的作品,這是在 MoMA 展出的 Andy Warhol 的 Campbell's Soup Cans。

這次去 MoMA 很幸運能看到在上個世紀以拍攝《美 國人》為名的知名攝影師 Robert Frank 的特展。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也去了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s 看了 Edward Hopper 的作品。

還去了 MoMA 在皇后區的分館 MoMA PS1,那裡 主要以展出當代藝術為主。

看著紐約日落的夜景很感謝能獲得這個出國學習的 機會讓我得以看到許多不一樣的事物。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January.2025 新學期開始
#概述
1 月初經歷了南加州大火,許多同學受到了影響,因此新學期的前兩週改為線上上課。這學 期選修了共五堂課,算是很重的 loading,在方向上專注於 branding 結合 motion。
#Motion Design 2
接續 Motion Design 1 這學期修了進階的動畫課,每週作業透過設計動態海報來探索不一 樣的動態技巧,像是 AE 表達式 expression 的運用,初階的 expression 可以省去重複的 keyframe,進階的則有點像是 coding,可以創造物體彼此之間的互動效果。除了製作動態 海報,同時進行期中作業的動態 logo 提案與發想,將品牌識別與動畫語言結合,探索如何 透過動態來強化品牌的核心價值與視覺表現。老師給我們的主題選擇都非常有趣,包含 WIRED magazine, Transmediale Festival, and Teenage Engineering 。我最後選擇 Transmediale Festival 為期中專案主題。
#3D Motion Graphic
這是一門 3D 動畫的基礎課程,專注於 Cinema 4D 的應用,由於對於 3D 動畫不是那麼的 熟悉,同時選修這堂課來加強自己使用 C4D 做動畫的能力,以應付 motion design2 可能 需要的技能。因為是 motion 課,前期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在 3D 建模上,而是馬上從簡單的 物體移動、旋轉如何 keyframe 讓同學快速熟悉 3D 動畫。
#Type 5:motion
這是一堂以文字為主要識別設計元素,並加入動態來做的 branding 課程,需選擇一個品牌 並提出 revolutionary approach 做 rebrand,我選擇美國電影串流平台 Ovid.tv 為主題, 目前正在進行 Logo 以及品牌 taglines 發想。
#Sequential Design 1
SD1 是教 storytelling 的課程,從如何建立 mood boards 到各種轉場手法的介紹,期中期 末則是要以 style frames 來傳達故事。這幾週老師主要 focus 在如何建立 Mood boards, Mood boards 主要是用來展現一種氛圍或是調性,所以盡量不要選擇太具體的東西,抽象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的圖樣更能幫助觀者開展想像空間,而圖片的顏色與光線也是在挑選適當圖片時必須要考量
到的細節,一致的顏色和光線才能讓整體視覺調性更統一。
#Archetype press
這是一堂活字印刷課,讓我有機會接觸到 ArtCenter 的活字印刷機與字體庫,並親手操作印 刷過程。在臺灣,活字印刷已逐漸式微,能夠親身體驗這項技術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並且能 離開電腦實際用手來做設計,是很有趣的有一堂課。

3D Motion graphic 第一週建模作業練習。
<影片>

3D Motion Graphic 第二週作業小練習。

上學期做的海報展示在 student gallery。

SD1 線上上課講解轉場手法。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美國|宋姿熹

Archetype press 上課時在印刷機台上利用 Furnitures 和磁鐵將字體固定。

Archetype press 排好的活字。

Type 5 logo 發想與課堂上的討論紀錄。

C4d animation tag 讓物體可以沿著路徑移動。

之前同學以 Newport 這個字體為主題設計的活字 印刷小海報。

Type 5 Rebrand project 以美國獨立影音平台 Ovid.tv 為主題。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February.2025 第二學期期中的到來
#概述
時間過得很快在 Artcenter 的第二個學期也快到了一半,這一學期比起上學期遇到了很多挑 戰,除了課程更進階以外,一邊兼顧課業的同時一邊開始尋找下學期的實習機會,對於完全
沒有在美國找實習經驗的我來說,有很多需要摸索與嘗試的地方,日子過得非常忙碌,也希 望付出的努力能如願以償。
#Motion Design 2
這一堂 Motion Design 2 因為系上的一些考量,把原本五個小時的課堂時間,切成一半分 給 Motion Design 1,因為上課時間有限、大部分的時候 crit 完作業就沒有時間了,但老師
會透過每週的動態海報練習,提供不同的 tutorials 或其他學習資源讓同學可以學習更進階 的動畫技巧,像是結合 2D 與 3D 製作動畫時的技巧,以及不同的剪輯與轉場手法,例如 Cross Cut(增加劇情張力)、Jump Cut(通常用來表達時間的流逝)、Match Cut(利用相 似的動態或構圖來轉場)等等。除了每週的動態海報練習之外,同時間在進行的是期中 logo reveal animation,與上學期 motion design 1 感受最不同的是,Motion Design 2 更注重 動態的細節,有時候多增加或微調一些 movement 就能帶來很大的改變,讓整體動態更順 暢。
#Type 5:motion
這個月從 logo 的發想進入到最後的 logo 定案,透過與老師以及同學小組討論的方式,別 人的意見與見解常常能讓我跳脫自己的思考框架,看到圖形的其他寓意或可能性,對於前期 發展我覺得還蠻有幫助的。在發想品牌 taglines 又再次感受到上學期做品牌設計時因為語 言所產生的障礙,沒有辦法像 native 一樣想到精準又直擊人心的詞彙,只能仰賴 chatgpt 給意見,再透過其他同學的意見去不斷修改。確定 logo 之後,我們進入製作品牌海報的階 段。透過製作 Brand posters 跟 Event posters 來展現品牌調性與發展品牌圖形。
#Sequential Design 1
這個月老師向我們介紹了許多不同的轉場手法,包括 Optical Alignment(透過相似的構圖 來銜接上一個畫面與下一個畫面)、Powers of 10(透過 zoom in 或 zoom out 來揭示出乎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觀者意料的情節)、Wipes(透過畫面構圖來將前一幕擦去然後取代成下一幕)、Montages (在同一個畫面同時訴說兩件事),每週都會針對一個轉場手法透過用三個 frames 製作一 個轉場練習作業。同時進行的是期中專案 logo reveal 的 style frames,要先確立自己要用
什麼角度來訴說這個品牌故事,然後透過製作四個 frames 來表達故事情節並在最後 reveal logo,雖然只有四個 style frames,但要能在有限的畫面中最大化的展現故事情節是非常不 容易的事,同時也要注意畫面的構圖是否有足夠的變化,是否能前後銜接等等。過去在國內
大學並沒有太多專門在教如何說好故事的課,我覺得透過這堂課讓我受益良多,以前做動畫 前都不知道原來要做好一部動畫有那麼多事需要去注意或思考。
#Archetype press
這個月,老師開始讓我們自己操作活字印刷機。期中作業是選擇一款字體,並根據它的歷史、 背景或其他相關主題,利用活字印刷設計一張小海報。我和組員選擇了 Eurostile,這款帶有
未來感的字體誕生於 1960 年代。為了嘗試疊印效果,我們決定在背景使用 Futura 的大字 wood type。然而,當我們真正開始動手操作活字印刷時,才發現傳統印刷有多麼不容易。
光是印刷前排版那些細小的鉛字,就已經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當字體上機時,如何用木 塊固定活字更是讓我們一頭霧水。與在電腦進行設計很不一樣的是,在電腦上要對齊或是移 動字體往往按一個鍵動動手指就可以輕易辦到,但在活字印刷時就必須要透過調整實體活字 的擺放方式,然後一遍一遍去重複印刷測試,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但我想這也是實體印刷 的魅力吧,能短暫離開電腦,用雙手做些實體的設計也是非常不錯的。

Motion Design 課程與老師討論動態細節。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otion Design 老師講解如何運用向量圖檔在 C4d 裡做有趣的動畫。

Type5 過去同學的品牌海報設計範例。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美國|宋姿熹

Sequential Design Powers of 10 轉場範例講解。

Sequential Design Wipe 轉場範例講解。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rchetype press 老師檢查機台上的鉛字是否有固 定好。

Archetype press 印刷前先調整測試字體的位置。

Archetype press 使用具有透明度的油墨達成字體 疊印效果。

<影片一> 活字印刷機操作過程。

<影片二> 挑選色票,並根據色票上指示的油墨比例調製油墨。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arch.2025
忙碌的三月
#概述
三月進入學期的後半段,大家都在朝著期末努力衝刺,除了忙著 push 自己的課業進度之外, 也因為我有要找 summer term 實習的意願,所以參加了一系列系上舉辦的 portfolio review,
很高興能有機會和許多不一樣的設計公司見面並分享自己的作品,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 驗與建議。雖然日子過得非常忙碌,也遇到了非常多挫折與挑戰,但我也體會到許多過去未 曾領悟的事並感覺自己成長最多的一個月。
#Motion Design 2 我的期末專案是為鞋子品牌 Camper 製作一支廣告宣傳短片。這堂課 Motion Design 2 不 僅著重於動畫技巧的培養,更強調如何透過動態影像講述有深度的故事。老師鼓勵我們用抽 象的概念來包裝想傳遞的核心訊息,因此我以「建築美學的演變」作為主軸,從古代建築的 對稱性,到現代建築的理性秩序,再到後現代建築對不對稱與不規則的推崇,對應到 Camper 品牌以「不對稱」為設計語言的特色。以人們對美的定義的轉變做為我動畫的概念架構,來 表現品牌精神與價值。
在每週的討論中,老師總是不斷的提供給我們各種靈感與參考資料,可能是藝術家、建築師 或設計理論,讓我逐漸意識到,動態設計的靈感不該只侷限於動畫領域本身。就像設計不應
只關注設計,而應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汲取靈感 觀察、連結與轉化,才是成為一位設 計師最重要的能力。
#Type 5:motion
在進行 Logo 定案時,由於我的 Logo 造型較為特殊,因此與老師與助教歷經數週的討論與 反覆修改才最終確立設計。 Logo 設計必須精確處理每個細節,特別是英文字母間的間距 (kerning)。由於不同字母的形狀與負空間不同,有些 視覺上會顯得擁擠,有些則過於稀疏, 因此必須根據實際的視覺平衡來調整,使整體看起來和諧、均勻。與此同時,我也同步進行 品牌海報的設計。一開始,我期望採用較偏向 Dutch type 的設計風格,具有理性、結構感 與秩序性,但老師認為這個品牌應更強調人文氣質,因此建議我選用襯線字體作為主要品牌 字體。這讓我在排版時較難實現原本預想的風格,因此也逐步調整了設計方向。然而,在發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展到一定階段後,我又發現視覺調性逐漸偏離我原本想要的「知識感」與帶點 nerd 氣質的 風格。因此,我重新整理並延伸出一套新的 brand elements,嘗試將整體風格拉回我所期 望的方向,並應用到品牌海報中,使視覺語言更貼近品牌的核心價值與我對品牌的詮釋。
在品牌設計的發展過程中,前期會經歷大量的發想與產出,因此不斷回頭檢視當下的設計是 否仍與最初的核心概念一致,是確保作品方向穩定與深化品牌精神的關鍵。
#Sequential Design 1
期中 Logo Reveal 的 Styleframes 製作結束後,馬上就開始進入期末專案的製作。期末專案 是以一部 Podcast 為主題,製作 6 到 9 個 styleframes 來傳達這個 Podcast。在概念發想時
著重於抽象故事的發想能力,老師向我們介紹了許多不同的說故事方式,包含 Information (直接傳遞訊息的方式),這種說故事方法通常採用較直白、不拐彎抹角的表達方式,讓觀 眾能快速理解重點。Slice of Life(重現某個真實生活場景)這種方式模擬日常生活中的一 個片段,讓觀眾能從中產生共鳴。 Metaphor(象徵性的表現)使用比喻或象徵手法,用其 他看似無關的畫面來表達主題或理念。Misdirection(誘導觀眾誤以為在看某件事,實際上 是別的東西),這種方式在故事前半段故意引導觀眾產生某種預期,最後揭曉時卻出現意想 不到的反轉,製造驚喜或幽默感。Irony(反諷)使用反諷的手法來傳遞訊息,例如角色的行 為與觀眾預期相反,或者結局與常理背道而馳。除了說故事的手法,也要結合期中前所學的 轉場手法來構想出有趣且吸引人的動態 sequence。
#Archetype press
期末專案的主題是選擇一部音樂劇,並以活字印刷作為主要設計語言來詮釋該音樂劇的核心 訊息。我們小組選擇了《Cats》(貓)這部音樂劇。一開始的發想階段,我們過於直接地將 「貓」的外型作為視覺設計的主軸,忽略了這次作業的重點其實應該是字體本身的敘事力量。
在老師的建議與指導下,我們重新聚焦在字體如何承載情感與傳達意義上,開始思考不仰賴 插圖或圖像的情況下,光靠排版與字體擺放是否就能傳遞故事。我們選取了歌劇中一段歌詞 作為主要文本,透過字體在畫面中垂直排布、逐漸上升的方式,傳達出這部音樂劇關於「貓 在尋求升天轉世」的核心劇情。同時,我們也利用深到淺的漸層色彩變化,象徵從地面到天 空、從現世到來世的過渡。
當主視覺的文字敘事結構完成後,我們才開始思考如何引入其他 graphical elements,來與 字體互動並強化訊息的傳遞。我們選擇加入了一些貓尾巴的圖形元素在畫面中出現,引導觀 者的視線流動到畫面中的小字區塊,讓整體排版更具故事感與節奏。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美國|宋姿熹 113 年度視傳組

Archetype Press 教室裡有一面牆貼滿曾經的學生 測試留下來的 print。

Archetype Press 老師給我們看一些有趣的活字印 刷範例。

Archetype Press 在印之前先用影印的字體排版, 確認每個字的位置。

Open AI 剛好最近完成 Rebrand,老師在課堂上給 我們看內部設計師分享品牌更新過程的演講。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美國|宋姿熹

Local Remote 設計工作室的創辦人是 ArtCenter 的校友,系上邀請他回來演講分享心路歷程。

系上請設計工作室來演講通常都會順便舉辦 portfolio review 這次我也有參加 Local Remote 的 portfolio review,很高興能跟他們分享作品,並 獲得了許多很好的建議。

參加系上的 Portfolio review 並有機會與知名動態
設計公司 Filmograph 分享我 type5 課堂上正在進 行的作業。

Motion design 2 老師上課跟我們分享了一些很 Avant-guard,與傳統動態不一樣的動態作品,非常 有趣。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假日參加系上舉辦的 Sound&Image workshop 學習 sound design 可以如何結合動畫。

You didn't come this far to only come this far. 偶然看見學校走廊牆壁上很不明顯的標語,卻是每 個在這所學校的學生沒有說出口的心聲,也在每個 很垂頭喪氣、很想放棄時鼓勵並提醒著我自己。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pril.2025
This is a wrap for my last term at ArtCenter
#概述
四月的結束也象徵著我在 ArtCenter 最後一個學期的畫下句點。這學期我所選修的課程大多 是進階且課業量較重的課程,因此過程中面臨了許多困難與挑戰。但也正因如此,讓我在壓 力之下成長不少。我很慶幸自己成功 survived,順利完成這段旅程。接下來我將帶著在 ArtCenter 累積的經驗與所學,前往實際產業進行實習,展開下一階段的學習旅程。
#Motion Design 2
我的期末專案以 2D 向量插畫作為主要的視覺風格,畫面中運用了不斷向前推進的鏡頭運動, 穿越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場景。由於鏡頭會靠近插畫,因此當距離拉近時,插畫的筆觸( stroke) 會隨之變粗,影響整體視覺一致性。為了讓筆觸在不同距離下仍保持相同粗細,老師建議我 使用 Expression(表達式)來進行控制。雖然這種方式仍有些許 Bug,無法做到絕對完美, 但在時間有限的條件下,它仍是最實際、也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整個動態設計的過程,其實 很像一場不斷嘗試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多時候腦中雖然有畫面,但並不知道該怎麼實現, 這時候就必須勇敢嘗試,不怕錯、不怕失敗,並且要 enjoy the process,才能做得開心。
#Type 5:motion
在課程的後段,我們開始進行 motion montage 的製作。這個階段不只是要呈現所有的品
牌延伸物,同時也需要建立有邏輯性的敘事結構。例如每一段 footage 的選擇都應該有其背 後的意圖與意義,不能隨意堆疊;不同元素的出現順序也要經過思考與安排,確保畫面之間 的連結與情緒節奏自然流暢。這門課是我這學期投注最多時間與心力的一門課。我在過程中 非常積極的不斷 push
自己,持續進行自我反思與檢視,也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還能再發展 什麼可能性。雖然最終的成果與我原本的期待還有一段距離,這讓我感到有些失望,也促使 我回頭檢視整個過程,進行反思。
其中一個重要的體悟是:學習的成果不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努力,也包含如何與環境中的各種 資源互動。每位指導者都有不同的教學風格與個性:有些老師積極且樂於提供幫助,而有些
則相對被動,必須更主動積極地去詢問、追問,才能獲得具體的回饋。有時候自己可能需要 多觀察不同人的個性與教學方式,並且學習怎麼在不同的指導風格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學習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懂得如何與不同類型的指導者 有效互動與溝通,絕對是學習歷程中不 可忽略的重要一環。
#Sequential Design 1
這堂課雖然不需要實際將動態動畫製作出來,但光是製作 style frames 的過程其實就包含 了大量需要講究的細節。在期末發表之前,我們經歷了四次 critique,每一次都獲得了不同
的回饋與建議,有時是構圖上的問題、有時是整體敘事的連貫性、有時則是字體處理的方式。
要將一套 style frames
做到足夠完整且有說服力,真的需要花非常多心思在細節上。由於期 末的最終發表是以大型海報的形式輸出,當畫面從電腦螢幕轉換成實體輸出時,許多視覺上
的問題會被放大呈現,呈現效果也會與原本在螢幕上所見截然不同。我在期末前一週進行試 印時,發現成品效果不如預期,最後決定全面重做,對我來說是一大挑 戰但也是寶貴的學習 機會。即使到了正式發表當天,許多同學還是紛紛表示,如果能再多一週時間修改,成果一 定會更好、更完整。總的來說,這是一門非常扎實的課程,不僅讓我學習到許多不同的視覺 敘事技巧與說故事的方法,也讓我實際操作,並嘗試了自己原本不熟悉的軟體與技術。整體 過程雖然密集且充滿挑戰,但我收穫良多,非常推薦這門課給對動態設計有興趣的同學。
#Archetype press
在進行期末專案時,我們選擇使用一組 wood type 作為主要字體。當我們好不容易完成機 台的設置並開始印刷時,卻發現紙上竟然沒有任何油墨的痕 跡。仔細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 這組 wood type 的高度過低,導致無法與紙面接觸,因此印不出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 非常繁瑣,我們必須逐一將每個字母的底部以紙膠帶層層墊高,並用機器測量,直到每一個 字都達到標準的印刷高度。由於每個字的高度略有不同,因此這個過程得一個一個字地調整, 既耗時又耗力。雖然這段插曲增加了不少製作時間,但也讓我們難得地有機會深入體驗活字 印刷的實際操作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段相當有趣又充滿學習價值的經驗。整個學期在這堂課 裡的時間,對我來說像是一種喘息與沈澱的機會,能暫時遠離電腦與數位工具,單純地 用雙 手創造出實體作品,那種手作的感覺非常真實,也讓人重新感受到設計最原初的樂趣。此外, 透過這堂課我也接觸到許多過去不太熟悉的英文字體,認識了各式各樣不同的 typefaces, 進一步拓展了我對西文字體設計的視野與理解。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美國|宋姿熹 113 年度視傳組

Type5 期末發表海報。

Type5 期末課堂大合照。

朋友在另外一堂 Type5:Transmedia,邀請我去看 他們的期末發表,我對 transmedia 也很有興趣,但 是因為種種考量因素所以後來沒選這堂課。

Sequential Design 1 期末發表海報。

Archetype Press 使用漸層油墨印製。

<影片> Type5:Transmedia 同學做的互動投影裝置。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美國|宋姿熹

Archetype Press 用紙膠帶來增加活字的高度。

Archetype Press 期末發表。

因為來這邊大多都是上 upper term 的課,所以很多很 厲害的同學都在這學期畢業了。

學期結束去逛 Grad show 時也有去逛逛其它系的 作品,這是 Transportation 系的學生做的 CMF 設 計。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ay.2025
五月假期&找實習
#五月假期
四月學期結束後,距離實習正式開始還有一個月的空檔,日子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經剩下
三分之一了,這段時間除了好好休息之外,也正式拿到美國駕照以及申請到 SSN,突然越來
越能感覺自己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在這裡。回想一開始從申請銀行帳號、辦電話號碼 剛開始 真的什麼都不懂,也很常對未知、不確定性感到害怕,但當一步步走過之後,才逐漸發現其 實可以完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力量穿過恐懼與未知,所以在之後的人生裡遇到一樣的情 況時才能更有勇氣,我想這或許就是留學的意義吧。
#美國找實習經驗分享
因為這個月是休假,沒有太多跟設計相 關的心得可以分享,所以來分享一下我第一次在美國 找設計實習的心得與感想,我最後確定要去實習的公司是在加州這邊的一間 Advertising Agency 叫 Deutsch。在美國找實習與臺灣非常不一樣,我過去在臺灣有兩份實習經驗,在 臺灣會比較偏向關注你有興趣的公司是否有開放實習機會,然後去投履歷跟作品集,在美國 的話會需要比較主動一點,可能要透過 Linkedin 主動 reach out 公司主管或是畢業的校友
詢問有沒有實習的機會,也可以主動寫信給公司詢問。美國的職場文化很注重 building connection,尤其像是 ArtCenter 這種與業界連結很深的學校,許多學生都是透過老師的 推薦找到工作和實習機會,但畢竟這個計畫要求學員來美國不到半年就要開始找實習,老實
說是非常困難的,建議可以跟每個一起上課的老師都聊聊自己下個學期就必需要找實習,有 很多老師本身就在業界工作或是跟許多公司有交情,運氣好的話或許就可以獲得老師的推薦, 或是告訴你其他相關資源。但從另外一個視角來說,我個人會覺得也 沒必要過度擔心說剛來 美國沒多久沒什麼 connection,因為如果自己的作品跟能力本身夠好的話還是有機會被看 見,像是我有從 Linkedin 那種 100+個人申請的職缺,被 Wolff Olins 找去面試,雖然最後 沒有成功拿到實習機會,但是能跟他們面試也已經是很寶貴的學習經驗。雖然這可能是個 unpopular opinion,但我會覺得與其過度在意 connection,不如先充實自己的實力把作品 做好,有實力 connection 才有用武之地。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作品集準備
在作品集準備方面,與臺灣作品集以 pdf 為主不一樣,會建議要建立自己的個人網站,如果 有一些動態也比較好展現,作品集網站的平台有很多,系上的學生大部分都用 Cargo 來建 立網站,系上也有提供代碼輸入就可以免費使用,建議可以多看看系上厲害的同學的網站, 會對於大概怎麼做比較好有一個概念,做好作品集網站後可以請系上 peer coaching 的高 年級學長姊還有老師給予建議,另外學校也有專門在輔導學生找實習或工作的部門,他們常 常會舉辦 workshop 或是履歷診斷等服務,會建議作為一個國際學生在美國找工作就是要積
極的去尋求資源與幫助,不要自己一個人悶頭投履歷,告訴所有認識的人你現 在在找實習, 竭盡可能地去把握所有潛在的機會。
#結語
我自己大概只投了 60 幾間公司,我知道大部分人都會投到一兩百間,但我個人會覺得除非
真的很確定就是想要一個美國的工作經驗,不然建議其實投自己喜歡的公司就好,不然做自 己不喜歡的工作其實也不太開心,就算沒有找到實習,ArtCenter 的課基本上含金量都很高, 畢竟一堂課要價臺幣差不多 20 萬,是累積作品集、幫助自己在未來拿到更好工作的好機會。
最後想說一下其實我覺得在美國找實習心態是最重要的關鍵,才到一個陌生的國家不到半年 就要找實習,說實在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 加上不是本地人沒有簽證也沒有 opt,很
多公司其實會希望培養一個實習生是未來能長期為他們公司工作的,雖然沒有明白地說,但
對於國際學生來說有太多其他不可控因素都有可能是造成最後沒有給實習機會的原因。相較 於亞洲來說,我覺得美國的機會真的多很多,但要客觀的看清楚自己手上的條件有什麼,盡 力做自己能做的就好,剩下就交給機運。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上學期 branding 課做的作品被老師推薦參加美國 設計系學生每年都會參加的設計比賽 Graphis,獲 得 Honerable mention,附上得獎作品連結


公路旅行時路過 Santa Fe ,去參觀了受 New Mexico 景色啟發的畫家 georgia o'keeffe 美術館。

Georgia o'keeffe 畫的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跳 脫對於花本身的寫實描繪,更注重於抒發自己的主 觀感受,啟發了後世許多藝術家。

Santa Fe 是個很有藝術氣息的小鎮,那時候剛好路 邊有藝術市集,許多很有特色的藝術家在賣自己的 作品。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美國|宋姿熹

今年的 LA Artbook Fair 剛好在 ArtCenter 舉辦。

在臺北時就很喜歡逛藝術書展,LA Artbook Fair 有 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書非常有趣。

閒暇時去了 LACMA (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看展。

LACMA 當期有關黑人文化的展覽。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LACMA 當期展出中南美洲文化圈的雕塑品,他們 對人物傳神的刻畫很有趣。
June.

LACMA 外面知名的裝置藝術 Urban Lights。
2025
實習開始
#實習開始
六月我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實習,地點在 Santa Monica 的一家廣告公司 Deutsch,它算 是美國當地頗有名氣的 Advertising Agency,客戶包括 Walmart+、Taco Bell、Dr Pepper 等知名品牌。老實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進入廣告產業做設計,一直覺得自己的性格特 質與設計風格似乎和這個產業並不那麼契合。經過了掙扎和思考,還是抱著學習與體驗的心 態,當作是一次探索與成長的過程。因為我的個性比較誠實直接一點,如果要美化自己的經 歷會讓我覺得不太舒服。所以我想如實分享身為一個國際學生在美國廣告產業實習最真實的 感受。
#在美國廣告產業做設計
一般來說以我們學校的國際學生而言都會比較傾向於尋找比較國際化的工作環境,或是過去 有許多學長姐實習過的公司,我有點算是誤打誤撞吧,在申請實習機會時也沒有想得那麼多,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那時候好像覺得這不會是一個問題,我都能適應的(對自己莫名的自信 ... )。我實習的公司
是一間非常當地的美國公司,員工大部分都是美國當地人為主,我要非常誠實的說在過程中 真的常常覺得很不習慣,尤其是在廣告產業,就是要想辦法把產品賣給美國人,在創意提案 發想時,看著同事們彼此交流許多與美國文化相關的迷因、他們共同的成長經驗,大家能很 快產生共鳴,而身為外國人卻因為沒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總覺得自己提出的想法不夠有趣, 也很難得到認同。或是在跟其他 intern
討論時,大家聊著他們共同知道的明星與娛樂節目, 但我卻完全一點頭緒都沒有。最害怕的事物會一直反覆找上你直到你不再為此感到害怕為止, 我明白過去一直覺得擔心害怕的,因為文化差異的限制導致無法完全發揮自己能力,這樣的 困境是我就算極力想避免也始終無法逃掉的。我覺得身為一位國際學生,或者國際工作者, 始終會面臨一種「自己好像永遠不夠好」的困境,因為很清楚雇用本地人的好處太多了,為 什麼要雇用一個語言和文化都不同的人?那一定得是能力非常突出才行,會一直陷入焦慮和 自我懷疑,常常覺得我是不是還不夠好?是不是我還不夠努力? 但究竟應該要好到甚麼樣
的程度才足以證明自己有資格在這邊工作,我覺得我目前也還沒有找到方法克服這樣的心態。
在真正進入廣告產業之前,我對廣告產業的設計其實有許多比較負面的刻板印象,例如:公
司可能並不那麼重視設計,會因為商業考量而犧牲設計品質,設計必須不斷討好大眾口味等 等。這些想法曾經是我遲遲不想進入廣告產業的原因之一。
但實際進入廣告公司後,我發現情況並不完全如我想像的那樣。這一個月裡,我主要參與了 Walmart+的品牌社群貼文設計,以及美國飲料公司 KDP(Keurig Dr Pepper)底下飲料品 牌的包裝設計。能夠近距離參與像 Walmart 這樣的大型品牌的設計運作,對我來說非常幸 運,也讓我獲得了全新的認識。
以 Walmart+為例,這是一個 Walmart 底下的訂閱品牌。在我參與設計時,設計師們正進 行品牌 guideline 的製作。我有幸參加了幾次討論會議,過程中看見設計師們如何以極其 細緻的態度審視每個細節,例如有一頁規範說應該使用拱形元素,但前一頁卻指出品牌的主 要元素應以方形為主,這樣的衝突該如何解決?這讓我第一次親眼見識到,品牌 guideline 在成形前,會經歷如此深入的討論與修正過程。
同時,我也重新看待了社群貼文設計這類工作。過去我總覺得這種設計可能只需要 Canva 或
AI 也能完成,但當我自己實際動手做時,才意識到其中的難度,要在嚴格遵循品牌規範的前 提下依然能靈活設計,其實是一大挑戰。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另一個讓我收穫很多的,是參與美國經典飲料品牌的包裝設計。由於這款飲料對我而言完全 陌生,我對它的味道、歷史背景一無所知,必須先花時間做資料調查,甚至詢問同事他們對 這款飲料的印象與情感才能開始設計。這個品牌的風格與我原本偏抽象、簡約的設計習慣截
然不同,當我做完提案後回頭檢視,才發現自己最初的設計非常不完整、不符合品牌需求, 讓我體會到商業設計不僅是創意的呈現,更是一種「如何在品牌定位與市場語境中,找到恰 當設計解答」的過程。

實習公司外觀。

拿到了自己的 Badge。

廣告公司的工作氛圍非常活潑,公司內部除了有隱 藏餐廳,還常常舉辦各種活動,這是他們舉辦的辯 論大賽,主題是辯論甜甜圈跟貝果誰比較好。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dvanced Print Studio 要幫 LA 的一個 non-profit organization 做 rebrand,我選擇以一個藝術倡議 團體 LA Freewave 為主題。

除了實習我還有在上一堂課
Advanced Print Studio,同學分享自己的東西全部都是在 Figma 裡 面做的,讓人感嘆 Figma 近年來功能突飛猛進。

LA Freewaves 活動照片。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在廣告公司工作必須得很了解這個世界現在正發生 什麼,什麼東西正在流行, 在臺灣我們都會覺得滑 抖音是很浪費時間的事,但在廣告公司滑抖音是工 作的一部分,必須要滑抖音才能做好工作。

Advanced Print Studio Logo 設計 process。

LA Freewaves 原本的品牌視覺。

<影片> 除了平常的工作之外,公司也要求我們要跟其他 intern 合作拍攝社群 reels 發到公司 instagram 和 Linkedin 上,我負責設計與動畫的部分。

July.2025
實習結束&心得
#概述
因為全職實習的同時還有修課,七月對我來說特別忙碌,常常覺得快要負荷不來,但也很想 把握在這裡難得的學習機會,所以一直努力兼顧兩邊。隨著七月底的到來,為期兩個多月的
實習也順利結束,回顧這段日子,我覺得非常感激能有這個寶貴的機會,也從中學到、體驗 到許多課堂之外的事情。
#業界與學校的不同
除了我是 Design intern 之外,還有其他 6 位不同職位的實習生,包括 Account Manager, Strategy、Art direction、Copywriter、Production、Media Planner,而 Intern Project 就是要所有的實習生一起合作,為一個美國傳統飲料品牌在明年以 Z 世代為 Target Audience 提出三個 Rebrand 提案,並在每週安排 Coaching session 請正職來給我們意見。
這個 Intern project 其實就是讓我們體驗了真實在業界他們會如何分工合作來執行專案,在 學校的時候,我們在做設計時像是使用者調查、策略、文案、活動內容規劃這些屬於比較前 期的部分全部也都得自己 figure out,有時候會覺得設計做不到位,但好像問題不是出在於
設計而是出在於前期的部分,尤其是對非英語母語者的我來說,過去兩個學期在這邊進行品 牌設計時要想文案真的非常痛苦,只能求助 ChatGPT。但其實在業界的分工非常細,前期都 會有不同專業的人負責,設計只要負責好好做設計就行,像是在執行 Intern Project 時,Art
direction 就會負責想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來宣傳品牌,很多都跟美國當地文化息息相關, 所以消費者更能產生共鳴,要是我來想的話肯定是沒有辦法的。實習期間公司每週也會安排 講座,邀請不同部門的正職向我們分享他們在做什麼和怎麼運作,讓我們實習生能更了解廣 告公司的生態。
#美國職場文化的觀察
我過去在臺灣也有蠻多實習跟打工的經驗,這次有機會來一個算是美國蠻在地且規模也不算 小的公司實習,見識到許多跟臺灣職場不一樣的地方。我覺得主要感受到最大的差異還是比 起臺灣(或是亞洲)美國的文化確實是比較正向的,很鼓勵每個人發表意見,也不太會去否 定別人的意見,比起否定他們更傾向於提出建議或溝通,上級跟下級之間也比較沒有隔閡, 我覺得這樣的工作氛圍是較於健康的,對於成長可能也比較有幫助。大家都知道表面上的友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善是一種美國文化,雖然我剛開始來美國時也曾覺得這種文化有些不真誠,但是實習後我覺 得我漸漸能理解這個文化,特別是身為一個外國人,那是代表即使清楚知道我們彼此之間有 巨大甚至是難以跨越的差異,但大家還是都有意願想努力創造一個友善且互相尊重的環境
(至少我在這間公司所經驗到的是這樣),我覺得這個文化應該也跟美國社會的組成較多元 有一定的關係,反觀臺灣社會的種族和文化組成相對來說較為單一,彼此之間的同質性較高, 我們卻常常放大檢視彼此之間的差異性,來美國之後有了回頭反思、觀察自己原本環境的能 力與機會,是蠻有趣的一件事。另外,有件事讓我印象深刻。有一次 Intern Project 的 coaching session 時,正職注意到文案在撰寫時先入為主的假設了 skater 為男性,正職看 到後當下立馬說這個必須改掉,你不能寫 Boy skaters,必須改成 skaters,並且在後續我們 要把這個想法拍成 skater 宣傳短片時,強烈堅持不能只找男性的 Skaters 必須也要 include 女性的 skaters,我們都知道就算今天不改掉 Boy skaters 這個字眼,或是不 include 女性 skaters 其實對我們整個 project 都無傷大雅,但實踐平等或許就是從開始在意,且不要再 對日常無所謂開始。我自己平常長期關注女性議題,身為一個女 性主義者,能在職場中看到 這樣的意識與實踐讓我覺得相當振奮。而以我過去在台灣的經驗來看,這樣的敏感度與謹慎 態度似乎還沒有這麼普遍。
實習結束前與帶我的設計師聊了很多,關於設計、關於未來、關於身為外國人在美國會遇到 的各種問題與困難等等等,因為他本身也是移民過來美國的背景,所以對我的經歷很能感同
身受,他跟我說他的小孩最近在長牙齒,很痛所以半夜一直哭一直哭,但之所以會痛是因為 他正在成長,我現在所經歷的痛苦也是因為正在成長跟蛻變,但是痛苦終將會過去,希望我 能帶著現在的真誠繼續堅持走下去。一年的培訓已經接近尾聲,回顧這一年其實經歷了很多 挫折跟打擊,有時也感到很受傷,但很感謝還是遇到了一些很好的人,就算是一點微小的鼓 勵與善意其實都是幫助我度過許多無 助徬徨時刻的關鍵,也期許自己在未來也能將這些善意 傳遞下去。有時候會在夜裡思考痛苦到底有沒有它的意義,我想人生確實是用來經歷痛苦的, 因為唯有自己經歷過痛苦才能看到別人的痛苦,懂得如何去尊重自己尊重別人。

Advanced Print Studio 品牌海報。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Advanced Print Studio 品牌周邊應用。

今年的所有 Intern 和 CEO 一起大合照。

公司的有些項目有大量運用到 AI,但其實他們對 AI 的使用非常小心謹慎,這是公司特別做的 AI 使用
Guideline 教育員工如何正確使用 AI。



Intern Projects 發表時我在分享我的品牌字型選擇。

AI Guideline 解釋使用 AI 的風險。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August.2025 培訓尾聲
#概述
寫最後一篇心得開頭的現在正在即將降落於秘魯的飛機上,正好一年前的今天我忐忑不安的 第一次踏上美國這片土地,不一樣的是一個人的路上我已不再感到徬徨害怕,我已能坦然前 行。
一直覺得應該得出什麼深刻的結論來為這一年的經歷打個總結,但事實是對某一段時間的理 解,往往只會在人生的某一個瞬間突然頓悟,在那之前是完全沒有機會得知的。最後一篇心 得我會分成設計以及留學兩個面向,來試圖為這一年做個總結。
#關於設計
1. Make Your Hands Dirty
這是在課堂前期還在探索和建立視覺元素時老師最常跟我們說的一句話,意思是盡可能去嘗 試、試驗、失敗,把手弄髒,比起想很多但做很少,ArtCenter 鼓勵學生不要害怕失敗,不 要想一次做到位,而是應該從大量的嘗試中學習,開展可能性,習取經驗,學會享受過程。
2.
做好設計前先理解世界
在一個與自己文化截然不同的環境裡做設計,迫使我必須先放下既有的習慣與想法,重新去
觀察與理解眼前的世界。這裡的人如何表達情感?這個社會如何消費?品牌在不同的語境裡 又是如何被理解與接受?這些問題逐漸讓我意識到,設計並不是單純把圖像或字體組合起 來, 而是一種對文化、社會與人群的回應。
3. Present Yourself
或許是文化上的差異,在台灣我們習慣低調,很少主動分享作品,甚至把作品集視為隱私, 但在美國氛圍完全不同,同學們積極經營 LinkedIn、在社群上曝光作品、參加比賽,不斷創 造機會。一開始我也對這種自我推銷不太習慣,但後來明白設計不僅是作品本身,更包含如 何呈現自己。設計師需要勇於站出來說:「這是我的想法,這是我對世界的回應。」這不是 自大,而是一種責任與勇氣。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4. Dream Big
來美國之後對人生的態度與看法有了很大轉變。在 臺灣時,我常覺得自己渺小,許多事與機 會似乎都遙不可及,因而縮限了對未來的想像。但在美國,每個人都不吝於談夢想,真心相 信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件大事,或許他們不一定都能達成,但那份「敢於相信」本身就是推動 的力量,因為唯有先相信自己有可能做到,才會有踏出第一步的勇氣。
#關於留學
1. 承認自己的脆弱
還記得實習快要結束時,公司安排了所有實習生和 CEO 一起午餐。CEO 分享了他剛創業時, 他是一個一個人去 reach out,問對方是否有任何案子可以給他做。他說其實很多人都願意 幫忙,但前提是你要先讓別人知道你需要幫助。在台灣時,我總是習慣一個人解決問題,甚 至更常是那個提供幫助的人,幾乎不曾開口向別人求助,我似乎把尋求幫助與暴露脆弱劃上
等號,而對於展現脆弱這件事,我一直缺乏安全感。記得剛來美國時,甚至連美國人習慣性 禮貌幫別人開門這種舉動,都會讓我覺得難道我看起來連門都開不了嗎?但學會承認自己的 脆弱,學會開口尋求幫助其實是一種能力,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靠自己一肩扛下,尤其在一個 陌生的環境裡,就像美國文化強調的那樣 你不能一直沈默,要勇於 speak up,別人才 會真正看見你,要學會求助,別人才有機會伸手拉你一把。
2. 情緒管理也是一門課題
有人形容留學的感受像是一隻站著睡覺的馬,無時無刻被迫面對無盡的未知與不確定性,一 刻也不能真正放下心來。在瞬間離開所有情感支撐,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寂寞、空虛、
恐懼全部的情緒像一個無盡的黑洞,但手邊還有很多作業,打擊跟挫折也不會等情緒穩定再 來,所以必須要先對自己的情緒誠實,不是因為適應能力差,也不是因為不夠堅強,而是因 為我們都不是機器所以需要這些情緒支持,並且採取實際的行動想辦法建立自己的 support system,我們很需要感受有人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有穩定的情緒才能去追求想達成的目 標。
3. 擁抱不確定性
人都害怕未知與不確定性,害怕事情失控、害怕結果不如預期,但留學的事實是在陌生的環 境裡就是什麼都無法掌握,學會放寬心接受一切,明白人生其實沒有所謂全然正確或錯誤的 決定,並且相信眼前的狀況不會是最終結果,Life is actually an ongoing journey.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當脫離了熟悉的環境、語言與文化,在超市連貨架上的標籤都看不懂時,如剛牙牙學語的孩 童,有了一次能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的機會。我們都不能停止思考意義,留學的意義到底是 什麼?留子們午夜夢迴之際百思不得其解,一直記得無意之間看到網路上一篇文章在講留學,
他說留學的意義在於從主流群體變成少數群體,在那些突然不被理解的瞬間,我們才忽然意
識到原來自己也可以不被理解,也是因為這些經歷,我們終於學會傾聽別人的聲音,在看不 懂的世界裡不要先急著批判,如果留學真的有什麼意義的話,可能不是變得更國際化,而是
學會了怎麼去靠近一個不是社會默認值的人,學會尊重、包容、同理與自己不一樣的人,也 體認到必須這麼做的價值,從而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結語
幾天前參加了一個秘魯當地的旅行團,在海拔高 5000 公尺的山上健行,因為空氣稀薄,平 地輕鬆的每一步在這裡都走得萬分艱難,我因為呼吸困難不得不暫時停下大口地喘氣,周圍
的人稀稀落落的經過,說著我完全不懂的西班牙文,導遊與團員也早已不知去向,但看著開 展於眼前綿延至天空盡頭的壯麗山脈,我很慶幸能與山與草共享同一陽光空氣,一同存在於 這世界上,此時此刻內心充盈。飛機即將回到洛杉磯,我想我終於懂了坦然的重量,所以才 能坦然前行。

Advanced Print Studio 期末發表。

Advanced Print Studio 期末發表品牌延伸應用物。

Advanced Print Studio 期末同學發表。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去 DT LA 當代美術館 The Broad 參觀 Barbara Kruger 的作品。

The Broad 正在展出 Jeffrey Gibson 關於美國原住 民的特展。美國許多展覽主題都聚焦於少數族群, 但在觀展的同時又可以發現可能警衛或是工作人員 都是有色人種,來看展的人大多是白種人,形成一 種微妙的諷刺。

去美術館的書店看到一本叫 Los Angeles Standard 的書,裡面分類歸納了這座城市的視覺語言,在要 離開 LA 之際看到這本書覺得相當有共鳴。

月底去了趟祕魯,因為殖民背景祕魯首都利馬廣場 充滿西班牙風格的建築。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參觀馬丘比丘時導遊拿出了最剛開始 20 世紀美國 考古學家第一次發現馬丘比丘時所拍的照片與現在 做對比。

因為祕魯當地人都說西班牙文,不太會說英文,導 遊借給我一本西班牙文的旅遊書,試圖讓我們的溝 通更有效,書中介紹當地傳統服飾特色的頁面。

位於海拔五千公尺的彩虹山,因土壤中含有多種礦 物質而呈現出層層不同的色彩,因此得名。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