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及流程
本研究採用混合研究法,結合次級資料分析、問卷調 查、焦點團體訪談法、專家個別訪談法與共創工作坊等 多元方法,逐步建構對台灣設計人才現況與未來趨勢的 整體理解。透過量化與質性資料交叉驗證,強化研究信 效度,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因應設計產業與人才培育的未 來挑戰。
設計產業與人才現況分析
透過回顧國內外設計產業發展報告、官方統計數據,以 及歷年《台灣設計力報告》與《台灣設計人才調查報告》 之研究成果,以釐清台灣設計產業之整體規模與人才供 需現況,作為研究基礎。
問題意識與研究架構建構
在前期的文獻回顧與資料分析基礎上,本研究將深入探 討台灣設計人才發展所面臨的核心挑戰,並據此建構完 整的研究架構,明確界定研究問題,以作為後續問卷設 計、專家訪談及共創工作坊規劃之依據。
問卷調查設計與執行
依據前兩階段成果擬定問卷調查方向,設計涵蓋設計人 才職能認知、職能發展需求、求職困難因素及滿意度 等面向的調查工具,並諮詢3位專家 7 以確保調查工具 的適切性,再以線上專用問卷平台 SurveyCake 進行調 查。問卷發放期間為2025年6月2日至7月6日,共 回收988份有效問卷。
焦點團體訪談
本研究於2025年7月22日共邀集台灣6位設計公協 會代表 8 參與焦點團體訪談,訪談針對各設計領域之發 展趨勢、產學協作機制與設計人才職能需求三面向進行 綜合討論,並同步審視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結果之意涵, 作為本研究對於統計結果、結論與建議之參考依據。
專家個別訪談
於2025年8月13日至8月14日期間進行。研究團 隊設計半結構式訪談提綱,旨在深入了解設計教育課 程設計、人才培育目標、學用落差調整作法,以及問 卷調查統計分析成果審視。本研究共訪談3位設計教 育界專家 9,以蒐集現行設計教育的人才培訓機制的寶 貴資訊,進一步分析教育端與產業端在人才技能培育 與需求上的差異,據此提出有效強化產學對接的策略 建議。
職能探索工作坊
為深入探討AI技術對設計從業者的影響,本研究於 2025年8月31日舉辦「AI時代設計人才職能發展共 創工作坊」。此次工作坊邀請「視覺傳達/商業設計」 與「空間及建築設計」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透過情境 模擬與共創的方式,共同探索過去、現在、未來設計職 能的轉變,以補充量化調查未能涵蓋的深度觀點與新興 職涯機會。
7 問卷調查設計專家諮詢包含以下三位: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衛萬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優聘教授簡佑宏、 有數科技顧問有限公司資深統計分析師康弘毅。
8 設計公協會代表包含以下六位: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王德明、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李宛玲、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林彥穎、中華民國美 術設計協會理事長陳秀真、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黃偉倫,以及台灣互動設計協會理事長謝舒婷。為維持篇幅簡潔,後續章節中提及上述專家 時,將以編號方式標示(例如:[ X1 ]、[ X2 ] …)。
9 設計教育界專家包含以下三位: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兼設計博士班所長吳可久、大同大學副校長兼設計學院院長吳志富,以及臺灣藝術大學 設計學院院長傅銘傳。後續章節中提及上述專家時,將以編號方式標示(例如:[ X1 ]、[ X2 ] …)。
設計產業與人才現況分析 問題意識與研究架構建構
Research Flowchart
台灣設計產業與 人才發展現況
Industry & Talent
本章分為兩節,從宏觀與微觀層面描繪台灣設計人才發展現況。第一節彙 整文策院、教育部和勞動部等官方統計資料,追蹤近年台灣設計產業之整 體規模、經濟發展趨勢及人才供需結構的變化,勾勒出台灣設計人才體質 演變與當前面臨的挑戰。
第二節則說明本研究執行之問卷調查方法與主要調查結果,調查內容涵蓋 設計從業者於前一年度(2024年)和當年度(2025年)之工作概況、職 能應用情形,以及面對未來趨勢的觀點與準備情形。問卷數據經由SPSS 統計分析軟體進行資料清理與統計分析,並透過統計檢定比較不同受僱類 型、職位層級與職稱之設計從業者在各面向上的差異,以提供更全面、客 觀、具信效度的實證分析結果。
設計產業經濟趨勢 與人才供需概覽
設計產業的蓬勃發展驅動著對專業人才的高度需求。本節將從產業經濟的宏觀視角出發,連結至設計人才供 需的微觀現況,綜合探討台灣設計產業在文化創意體系中的經濟規模與成長動能,並分析教育端的人才供給 與產業端的就業需求變化,勾勒出台灣設計人力資源的整體輪廓與就業市場的發展走向。
1
設計產業經濟趨勢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以下簡稱文創業)係依據《文化創 意產業發展法》10 區分為15+1項次產業 11。目前,我 國將「設計產業」歸納為文創業之範疇,並透過財政部 財政資訊中心之財稅資料來掌握產業發展輪廓,為現階 段唯一可供長期追蹤之官方統計依據。然而,設計產業 作為文創業之重要次產業,其範疇涵蓋建築設計產業、 設計品牌時尚產業、視覺傳達設計產業與產品設計產業 共四項。
設計產業之範疇及定義
產業類別
建築設計產業
設計品牌時尚產業
視覺傳達設計產業
產品設計產業
定義
根據《2024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12 顯示, 2024年我國文創業整體營業額達新臺幣12,002.24億 元,較2023年成長6.39%,顯著高於2024年臺灣 經濟成長率 (4.84%) 13。在就業人數方面,2024年文 創業就業人數為298,534人,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 2.57% 14,較2023年略減約0.02個百分點 15;2024 年文創業廠商家數則為75,304家,較2023年成長 2.46%,整體呈現穩健發展趨勢。
從事建築物設計、室內裝修設計等行業。
從事以設計師為品牌或由其協助成立品牌之設計、顧問、製造、流通等行業。
從事企業識別系統與標誌設計(CIS)、品牌形象設計、平面視覺設計、網頁多 媒體設計、商業包裝設計等行業。
從事產品設計調查、設計企劃、外觀設計、機構設計、人機介面設計、原型 與模型製作、包裝設計、設計諮詢顧問等行業。
資料來源:文化內容策進院《2023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設計產業穩定成長,價值體系逐步擴張 根據《2024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統計,設計 產業整體廠商家數自2023年12,616家,成長至2024 年的13,064家,成長率為3.6%。其中,視覺傳達設計 產業的廠商家數成長最為顯著(+7.7%),顯示該領域 具備強勁的發展動能與創業門檻相對較低的特性。相較
之下,產品設計產業的廠商家數略呈負成長(-1.7%), 反映出該領域可能進入產業成熟期,或逐漸步入集中化 結構發展。整體而言,設計產業廠商家數穩健成長,展 現其在文創業中的穩定地位與潛在發展力道。
2023 年至 2024 年設計產業家數及成長率 單位:家數、百分比 家數
產品設計產業 6,000
設計品牌時尚產業
視覺傳達設計產業
資料來源:文化內容策進院《2024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草稿,資料取得日期為2025年9月10日。
10 文化部(2023)。《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75
11 文化部(2023年7月7日)。中華民國112年7月7日文化部文創字第11220246682號令。 取自 https://law.moc.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009
12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6)。《2024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草稿,2025年9月10日)。實際數據以《2024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正式出版版本為準。
13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5)。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取自 https://www.dgbas.gov.tw/News_Content.aspx?n=3602&s=234953
14 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統計2024年全國就業人數為1,159萬5,000人。
15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3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統計2023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總就業人數為298,754人,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2.59%。
設計產業於2023年營業額為新臺幣1,714.46億元, 占當年度文創業整體營業額(11,281.37億元) 16 的 15.2%;2024年則增加至1,900.68億元,占文創業整 體營業額(12,002.24億元)的15.8%,整體上升0.6 個百分點,顯示設計產業在文創經濟體系中的產值比重 持續提升,亦體現其產業價值擴張的趨勢。值得關注的 是,雖然視覺傳達設計產業在廠商家數成長幅度最大, 但其2024年營業額為四大設計產業中最低,可能反映 市場競爭激烈、單位營收偏低,或以小型工作室為主要 組成,導致整體營收規模受限。相對地,產品設計產業
雖廠商數減少,但營業額成長率達20.0%,顯示其具 備較高附加價值之能力,且可能由少數大型企業拉動整 體營收表現。
綜合上述發展脈絡,可以發現我國設計產業在高度競爭 與技術快速演進的背景下,仍維持穩定成長,顯示對設 計專業的產業、市場及人才需求持續提升,並可能進一 步影響相關領域的就業機會和未來發展方向。以下將進 一步分析我國設計領域的人才供需現況。
2023 年至 2024 年設計產業廠商營業額及成長率 單位:億元、百分比 營業額
資料來源:文化內容策進院《2024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草稿,資料取得日期為2025年9月10日。
16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5)。《2023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設計人才供需概覽
設計科系整體規模持續縮減,人才供應面臨挑戰
設計產業的永續發展,仰賴穩定的人才供給與回應市場 變動的需求動能。為掌握設計人才的供需現況,以下 將分別從教育端(供給面)與產業端(需求面)進行觀 察與分析。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 17
資料顯示,近十年(104至113 學年度)台灣大專校院學生人數持續減少,年均複合成 長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CAGR)為負
2.13%;其中,設計相關科系學生數呈現逐年下滑趨勢, 年均複合成長率為負3.95%;設計科系畢業生人數亦 同步下降,顯示教育端可供設計產業挹注的勞動力正逐 步縮減,形成潛在的人才斷層風險。專家普遍認為,少 子化為主因之一,導致整體學生來源緊縮,進而影響設 計科系招生表現。為因應此趨勢,部分學校調整招生策 略,進行科系整併與縮編等措施,進一步壓縮設計學門 的學生總數。
17 教育部統計處。大專校院學科標準分類查詢系統。取自 https://stats.moe.gov.tw/bcode/
進一步觀察109至113學年度之細學類統計,產品設 計細學類與空間設計細學類之年均複合成長率呈現較大 幅度負成長。專家指出,產品設計之學生人數減少,與 台灣近年產業外移導致生產鏈不完整,使該專業就業吸 引力與學習誘因下降有關 [X10];而空間設計則因相較 建築設計領域缺乏明確職業制度與證照規範,加上入行 門檻相對較低,容易受到其他專業(如建築師跨足室內
設計)的替代,進一步削弱學生對該領域的信心與穩定 投入 [X6,X10]。
整體而言,台灣設計教育正面臨人口結構變遷、學門制 度設計與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多重挑戰。特定專業領 域更遭遇科系縮編與人才流失的雙重壓力,未來亟需教 育界與產業界攜手關注與因應,確保台灣設計人才的永 續發展與產業競爭力。
109 學年度至 113 學年度各設計科系學生人數 單位:家數、百分比 年均複合成長率
細學類
視覺傳達設計細學類
綜合設計細學類
建築細學類
產品設計細學類
空間設計細學類
時尚設計與管理細學類
景觀設計細學類
總計
市場對設計人才的整體需求仍穩定 根據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18 資料顯示,設計職類 全時受僱員工人數於2023年達到近年高峰(59,307 人),2024年則小幅減少至58,312人,成長率為負 1.7%。整體而言,儘管員工人數有微幅回落,但長期 趨勢仍顯示設計職類的就業市場具備一定的穩定性。
從各職類分布來看,平面及多媒體設計師仍為設計領 域中主要的職類,占比高達40.7%,雖較 2023年略 減2.6%,但仍穩居設計職場主力地位,顯示其市場需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求穩定且持續存在。相較之下,景觀設計師則呈現較 大的波動,2023年曾顯著成長(成長率64.2%) 19,但 2024年員工人數回落至957人(成長率-3.5%)。專 家指出,除該職類的就業需求可能受到政府公共建設、 園區或景觀開發案等計畫的週期性影響,致使其人力變 動呈現較高波動性外,設計領域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 流動與專業替代性,例如景觀設計師轉向室內設計等相 關職類所致 [X10, X12]。
18 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動態查詢系統。取自 https://pswst.mol.gov.tw/psdn/
19 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統計2022年景觀設計師全時受僱員工人數為604人,2023年則為992人,成長率達64.2%。
2023 年至 2024 年國內各設計職類全時受僱員工人數及成長率
設計職類
平面及多媒體設計師
產品及服裝設計師(含工業設計)
室內設計師
建築工程師(含建築師)
景觀設計師
總計
資料來源: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 註:各年度七月份資料。調查內容為受僱員工人數,不包含自營作業者、受政府僱用者、雇主等就業人數狀況。
2020 年至 2024 年國內設計職類 全時受僱員工人數及年成長率
成長率 %
資料來源: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 註:各年度七月份資料。調查內容為受僱員工人數,不包含自營作業者、 受政府僱用者、雇主等就業人數狀況。
台灣設計產業在經濟層面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無論在 廠商家數、營業額或文創業市場占比均呈穩健成長,顯 示設計產業價值體系持續擴張,並在高度競爭與技術快 速演進的環境下展現韌性與潛力。然而,在人才供給 端,近十年設計相關科系學生與畢業生人數皆呈下降趨 勢,正面臨招生困境與人才斷層挑戰,供給端浮現人才 縮減現象。在需求端,設計職類全時受僱員工人數整體 仍屬穩定,平面及多媒體設計師仍穩居最大就業族群, 顯示市場對該類核心設計職能需求仍高,反觀景觀設計 師人數波動顯著,反映該領域易受公共建設與專案周期 影響。
整體而言,設計產業與設計人才市場呈現產業擴張、人 才供給收縮的交錯態勢,既反映需求面持續存在,也預 示未來人才結構與技能培育需加速調整,以確保設計產 業的長期競爭力與永續發展。
台灣設計人才問卷調查
本節旨在呈現「2025 台灣設計人才問卷調查」的調查方法與核心發現,調查內容聚焦設計從業者在2024 年至2025年的工作樣貌、職能運用與未來職涯規劃。透過採用SPSS統計分析軟體,系統性分析不同受僱 類型、職位層級與職稱的從業者差異,提供具實證基礎的參考資料,以作為政府、教育界與產業界推動設 計人才職能培育與產業升級的重要依據。
問卷調查對象為台灣從事設計相關工作的設計從業者, 其設計專業工作分類係參考《2024年台灣設計力報 告》20 所建立之架構,共分為七大類別,包含視覺傳 達/商業設計類、工業設計類、空間及建築設計類、互 動多媒體設計類、商業策略/管理類、設計研究類, 以及時尚設計類。問卷調查採用立意抽樣 (Purposive Sampling) 與滾雪球抽樣 (Snowball Sampling) 方法,除透過台灣設計研究院歷年專案累積之產業資料 庫、金點設計獎參賽者資料庫與設計公協會合作推廣 外,亦運用社群平台擴大觸及對象。此設計有助於涵蓋 多元從業背景,確保樣本來源具備廣泛性與代表性。
1-2 樣本代表性
為確保本次調查結果具備一定程度的解釋力與推論基 礎,研究團隊依照填答者的受僱類型,區分為「設計產 業樣本」與「非設計產業樣本」兩大類別,並分別說明 其樣本代表性。
設計產業回收樣本
本次調查受僱於設計產業者,包含受僱於國內設計公 司、海外設計公司及自由工作者,總計回收有效問卷 486份。比對2024台灣設計力調查所呈現之設計公司 從業人口結構,以卡方檢定 (Chi-square test) 驗證樣 本代表性,結果顯示在性別(p=0.422>0.05) 與年齡 (p=0.372>0.05) 分布上均無顯著差異,顯示本次樣本 在性別與年齡上具備代表性。
非設計產業回收樣本 另針對受僱於非設計產業者,包含國內企業、海外企 業、非營利事業、公部門及教職,總計回收有效問卷 496份。惟由於目前缺乏完整之非設計產業設計人力統 計資料,暫無法進行樣本結構之檢定。
20 郭唐菱、陳玗君、尤柏勛(2025)。2024年台灣設計力報告。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
21 DeVellis, R. F. (2003). Scaledevelopment:Theoryandapplications (2nd ed.). Sage.
2025 台灣設計人才調查與 2024 台灣設計力調查之 性別差異分析
性別
男性
女性
註:經卡方檢定 p=0.422 > 0.05,二者性別比例有一致性。
信效度
信度
為確保本問卷量表的一致性與穩定性,本研究採用 Cronbach’s α 統計指標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檢驗。分析結果顯示:「設 計領域相關職能的認知程度」α=0.73、「企業對於徵 才條件的重視程度」α=0.73、「求職過程中感到困難的 因素」α=0.86,以及「整體滿意度」α=0.79。當信度 值大於0.70時,即可視為相當好的評鑑依據 (DeVellis, 2003) 21。本問卷量表均符合此準則,顯示具備良好的 內部一致性與信度,足以作為可靠的研究工具。
2025 年台灣設計人才調查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量表
設計領域相關職能的認知程度
企業對於徵才條件的重視程度
求職過程中感到困難的因素 整體滿意度
N=988
2025 台灣設計人才調查與 2024 台灣設計力調查之 年齡差異分析
註:經卡方檢定 p=0.372 > 0.05,二者年齡比例有一致性。
問卷設計採用「專家效度」檢驗各題項的內容與品質, 於正式問卷施測前由台灣設計研究院召開三場專家諮詢 會議,分別邀請衛萬里教授(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 簡佑宏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 展學系)與康弘毅資深統計分析師(有數科技顧問有限 公司),憑藉三位專家與本研究團隊之專業知識與研究 經驗,共同審視題項之合理性、邏輯性與描述準確度, 並予以修正,因此本份問卷具備相當之專家效度。
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要資料蒐集方法,受限於(1) 國內設計師聯絡資訊取得不易、(2)受訪者填答意願、 以及(3)研究規模之限制。因此,本研究數據無法完
全代表台灣整體設計人才能量,僅作為趨勢分析與研究 參考依據。未來研究可結合官方統計、長期追蹤調查及 質性訪談,以補足橫斷式問卷的限制。 1-4
本小節旨在呈現本次設計人才問卷調查之統計分析結 果,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條件對設計從業者在各面向評 價之影響。首先綜觀整體樣本的調查結果,描繪設計人 才的基本特徵與整體。接續依據填答者之受僱類型、職 位層級及職務類型進行交叉分析,檢視不同族群在各面 向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此外,鑑於自由工作者在就業
樣本說明
首先描繪「2025年台灣設計人才問卷調查」的整體樣 本結構,從性別、年齡、地理分布、受僱類型、設計產 業類別與公司產業屬性等面向,呈現台灣設計人才的基 本輪廓,為後續分析奠定基礎。
本次問卷調查期間自2025年6月2日起至7月6日止, 共回收988份有效問卷。填答者之性別以「女性」居多, 共558人(56.5%),「男性」則有428人(43.3%)。年 齡分布顯示,「25-34歲」之設計師為主力群體,合計 達504人(51.0%),由此可見,本次問卷調查之填答者 普遍較為年輕。工作所在地集中於北部地區(61.5%), 尤其臺北市與新北市合計達五成,反映產業與資源的高 度集中效應,中南部雖有臺中、高雄、臺南等聚落,但 比例仍相對較低。
型態與職涯選擇上具備獨特性,本報告亦將其回收樣本 獨立呈現進行探討。整體分析結果將提供更具代表性與 客觀性的實證依據,作為後續政策建議、產業規劃及設 計教育課程調修的重要參考依據。
填答者性別與年齡分布
男姓
女性
其他
未滿 25 歲
25-29 歲
年齡
35-39 歲
50-54 歲 40-44 歲
45-49 歲
55-59 歲
30-34 歲 60-64 歲 65 歲以上
填答者工作所在地分布圖
受僱類型以「國內企業」最多,共計391人(39.6%), 其次為「國內設計公司」289人(29.3%),然而,自 由工作者的比例(18.7%)亦不容忽視,其體現接案 模式在設計領域的重要性。進一步分析受僱於一般企 業(包含國內企業、海外企業、公部門、教職、其他) 與設計公司(包含國內設計公司、國外設計公司)之 所屬產業類別,其中,一般企業之產業類別以「製造 業」最多,共計133人(28.2%),其次為資訊軟體服 務業(16.9%),顯示設計已滲透至產品開發、科技應 用與服務體驗等多面向;設計公司之產業類別則以「視 覺傳達設計產業」為核心領域,共118人(39.2%), 反映市場對品牌形象的穩定需求。
填答者受僱類型分布
受僱類型
國內企業
國內設計公司
自由工作者
非營利事業
海外企業
教職
公部門
海外設計公司
其他
填答者所屬的產業類別(一般企業)
製造業
資訊軟體服務業
批發及零售業
公共行政、環境、教育及社會服務
工商及個人服務業
文藝創作及出版業
觀光、餐飲及休閒業
紙業及印刷業
營造及不動產業 其他
N=472
註:參考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業標準分類,其中,製造業包含金屬及非 金屬製品、電子零組件、機械設備製造業、電腦及周邊設備製造業等; 工商及個人服務業包含商管顧問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會議及展覽服 務業、個人家庭服務業等;公共行政、環境、教育及社會服務包含中 央/地方行政機關、民意機關、學校/補習班教育等;其他包含金融 及保險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等。
資訊軟體服務業 16.9 %
填答者所屬的產業類別(設計公司)
產品設計產業
建築設計產業 一般企業
批發及零售業 11.9 % 公共行政、環境、
視覺傳達設計產業 設計品牌時尚產業
其他
N=301
註:1. 依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我國設計相關產業包含「產品 設計產業」、「視覺傳達設計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及「建 築設計產業」共四項。 2.「其他」如策展、循環設計等。
設計公司
23.9 % 產品設計產業 28.3 %
職稱分類係參考《2024年台灣設計力報告》中所建立 的「設計專業工作分類」架構,分為視覺傳達/商業設 計類、工業設計類、空間及建築設計類、互動多媒體設 計類、商業策略/管理類、設計研究類與時尚設計類 共七項 。本次填答者職稱類別分布以「視覺傳達/商 業設計類」為最大宗,達47.0%;其次為「工業設計 類」(17.4%)。進一步觀察職稱分布,以「平面/視 覺設計師」人數最多(29.2%),其次為「產品設計師」 (13.0%),顯示目前市場仍以視覺傳達與產品設計相關
填答者的職稱分布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類 47.0 %
平面/視覺設計師
品牌及企業識別形象規劃設計師
使用者介面設計師
使用者經驗設計師
插畫設計師
商業包裝設計師
角色IP設計師(IP:智慧財產權)
其他
工業設計類
17.4 %
產品設計師
機構設計師
色彩材質設計師
其他
空間及建築設計類
12.0 %
室內及空間設計師
建築師
景觀設計師
展覽及展示設計師
職務為設計產業的主流。此外,「品牌及企業識別形象 規劃設計師」(6.7%)、「室內及空間設計師」(6.6%) 也占有一定比例,反映出台灣設計人才在品牌規劃與空 間設計上的需求不容忽視。
整體而言,本次調查樣本展現出台灣不同設計專業領域 的人才分布樣貌,除核心的視覺與產品設計職稱外,亦 可見策略、研究及跨域設計角色逐漸浮現,顯示設計專 業正朝向多元化與跨界整合的方向發展。
網頁設計師
多媒體設計師
產品設計師
動畫設計師
遊戲設計師
其他
專案經理
設計商業顧問
產品經理
其他
設計研究類
4.0 %
使用者經驗研究員
設計研究員/顧問
服務設計師
循環設計/永續發展相關設計師
其他
時尚設計類
服裝/織品/鞋類設計師
工藝設計師
袋箱包設計師
其他
N=965 註:本次調查中另有23位填答者勾選「其他」,其填答內容未能歸屬於既有七大職稱類別,故未納入分類呈現;職稱類別分類參考《2024年台灣設計力報告》。
填答者之最高學歷以「大學/科技大學」為主 (63.8%),其次為「碩士」(29.1%),符合台灣高 等教育學歷分布的整體趨勢。從學系背景來看,填答 者以「工業/產品設計(學)系」與「視覺傳達/商 業設計(學)系」占多數。值得注意的是,亦有一定 比例填答者非畢業於設計相關科系,顯示設計產業具 一定程度的開放性與轉職可能性。留學經驗方面,多 數填答者無海外就學經歷(78.9%);曾留學者以日本 (30.4%)、美國(22.7%)與英國(14.5%)為主要 目的地。
填答者的畢業學系(大學)
畢業學系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學)系
填答者的 最高學歷
高中職/專科(含)以下 博士 碩士
大學/科技大學 N=982
填答者的畢業系所(碩士)
畢業系所
工業/產品設計系(研究所)
248 26.9
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人數 占比 %
視聽技術及媒體製作(學)系
建築設計(學)系
空間設計(學)系
美術(學)系
時尚設計(學)系
工藝(學)系
其他
N=923
註:此題為複選題;「其他」包含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廣告(學)系、 圖文傳播(學)系與外國語言(學)系等。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系(研究所)
建築設計系(研究所)
視聽技術及媒體製作系(研究所)
美術系(研究所)
時尚設計系(研究所)
空間設計系(研究所)
工藝系(研究所)
其他
N=297
註:此題為複選題;「其他」包含博物館學研究所、互動設計研究所與企 業管理研究所等。
不同受僱類型下 設計從業者職涯樣貌的異同
為更全面描繪不同就業場域中設計從業者的職涯樣貌,本段依據填答者之受僱類型進行交叉分析,包含受僱於設計公 司、企業、非營利事業(含公部門)與教職者,以及自由工作者共四個類型。透過統計檢定探討各族群在公司規模、設 計工作年資、年薪與工作滿意度面向上的顯著差異與潛在脈絡。
在整體設計從業者所屬的公司規模中,以「小型企 業」最多,占38.5%,其次為「大型企業」。交叉分析 顯示,設計公司規模多為微型與小型企業,合計高達 77.7%,顯示此類型多處於結構較彈性、靈活的工作環 境中。相較之下,受僱於企業者以大型企業占比最高 (38.1%),反映出企業體系中的設計角色,普遍存在 於較具規模與資源的集團架構內。非營利事業與教職 者則有41.8%任職於大型企業,呈現出在設計人力配
置上趨向制度化與規模化,與設計公司高度靈活的組 織特性形成鮮明對比。
綜合以上分析,不同受僱類型之公司規模展現出組織型 態的異質性,此現象將牽動未來在設計職能養成、升遷 機會、AI應用條件及工作穩定性等多重面向的發展趨 勢,值得持續關注與深入探討。
規模
微型企業( 4 人(含)以下)
小型企業( 5 人- 49 人)
中型企業( 50 人- 199 人)
大型企業( 200 人(含)以上)
不知道
N=797。註:1. 設計公司及企業之公司人數包含海外分公司員工數;2. 非營利事業含公部門;3. 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整體樣本顯示,設計從業者的設計相關工作年資以1 至5年為主,占37.8%,反映出台灣設計人才中有相 當比例正處於職涯發展初期,為產業注入新興動能與 創意活力。設計公司從業者的年資分布相對多元,年資 16年以上者占17.6%,顯示該類型涵蓋許多具備豐富 實務經驗的資深設計人才。受僱於企業者以1至10年 (73.8%)為主,呈現穩定的新生代與中生代設計力佈
不同受僱類型之設計工作年資分布
局。非營利事業(含公部門)與教職者中,年資21年 以上者占7.6%,為各類型中比例最高,顯示其具備較 高的任職穩定性。相較之下,自由工作者中,年資未滿 1年者達13.5%,明顯高於其他受僱類型,專家推測可 能來自設計新鮮人傾向以自由接案與自行創業的方式投 入職場 [X7]。
N=982。 註:1. 設計公司及企業之公司人數包含海外分公司員工數;2. 非營利事業含公部門;3. 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設計工作年資
填答者之2024年年薪分布以「60萬元以下」占比最 高,達36.5%,其次為「60 萬(含)–80萬元」,占 26.3%,顯示本次問卷填答者之薪酬結構集中於此區 間。進一步交叉分析可見,設計公司薪資水準相對較 高,年薪逾100萬元者達27.3%,顯示其內部存在較 多中高階職位與資深人才;企業、非營利事業(含公 部門)與教職者則多集中於100萬元以下,占比分別 為80.8%與82.3%,薪資穩定但高薪比例較低,體現 該兩類型組織的薪酬體系較為制度化與平均化。另一方 面,自由工作者相較其他受僱類型有較高比例落在年薪 60萬元以下(50.3%),反映接案或自營模式的收入 波動較大與發展挑戰高;但亦有少數年薪超過200萬 元,顯示自由工作者之收入極度仰賴個人知名度、議價 能力、專案資源掌握與市場定位等。
專家指出,此收入落差與職涯型態有密切關聯。設計師 在轉為自由工作者或成立個人工作室後,需從單一執行 者角色轉變為整合多重職能的經營者,但現行設計教育 體制未提供足夠的商業管理與議價訓練,導致許多設計 師在市場中面臨定價困難與收入不穩定等問題,缺乏有 效溝通報價依據和合理價值定位的支援機制 [X7]。
整體而言,設計從業者的薪資分布不僅反映出設計工作 本身的市場價值與受僱結構,更顯示不同職涯選擇背後 所伴隨的風險與挑戰,亦揭示設計教育與職涯支持制度 仍有補強空間。
60 萬元以下
60 萬(含) - 80 萬元
120 萬(含) - 160 萬元
160 萬(含)
200 萬(含) - 300 萬元
500
N=982
註:1. 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2. 年薪包含經常性及非經常性薪資,經常性薪資:指每月之工作報酬。包括本薪及按月給付之固定津貼、按月發放 之工作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指非按月發放之工作獎金(績效、業績)、端午、中秋或年終獎金、員工紅利、差旅費等;3. 年薪分級係參考行政院主計總 處《受僱員工薪資調查》之薪資區間,並依本研究調查樣本之實際分布及專家建議進行區間調整,以利分析設計從業者的薪資結構。
本次調查採用五點李克特氏量表(Likert scale)衡量設 計從業者對「薪資滿意度(與同業同職稱相比)」及「職 涯發展滿意度」的主觀感受。分析結果顯示,設計從業 者對薪資與職涯發展的滿意度普遍偏低,僅受僱於設計 公司者在職涯發展滿意度方面略高於中間值的3分,整
體平均數也相對優於企業受僱者。此差異可能來自設計 公司內部職涯路徑較清晰、參與決策機會較多,或具較 高工作自主性等特徵。總結來看,調查結果突顯出改善 薪酬結構與強化職涯支持機制,是提升設計工作環境與 人才永續發展的關鍵議題。
受僱於設計公司與企業之工作滿意度 設計公司
工作滿意度
薪資滿意度(與同業同職稱相比)
職涯發展滿意度
註:採用五點李克特氏量表,作答選項依序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普通」、「滿意」和「非常滿意」,並分別對應1至5之數值進行評分。
小結
透過分析公司規模、年資結構、年薪分布與工作滿意度 之面向,本研究描繪出台灣設計從業者在不同受僱類型 下所展現的職涯樣態。研究結果顯示,設計公司多屬微 型與小型企業,具高度組織彈性之特性,其設計人才年 資分布多元,亦涵蓋相對較多的資深專才與中高薪職 位,然而在薪資與職涯發展滿意度方面,僅略高於其他 類型,顯示整體產業仍有進步空間。
企業、非營利事業(含公部門)與教職者則多服務於大 型企業,年資分布集中於1至10年,顯示其人力配置 趨向規模化與具有穩定中生代設計力的結構特徵,然其 薪資整體雖穩定,但高薪比例偏低,工作滿意度亦普遍 偏低,顯示制度化組織可能提供穩定性,卻未必滿足設
計人才對職涯發展與報酬的期待。至於自由工作者,則 展現出高度彈性與自主性,其年資分布以新生代設計師 為主,收入分布則集中在年薪60萬元以下,突顯接案 模式所面臨的不穩定性與資源取得不易等挑戰。
整體而言,不同受僱類型在公司規模、年資與年薪分布 上均具顯著差異,反映出台灣設計職涯環境的多樣性。 未來在規劃設計人才培育政策與相關制度配套時,應考 量不同職涯場域的特性與需求,以建構更具包容性與適 應性的產業發展生態。
(n=301)
(n=417)
設計從業者職位層級差異剖析: 職能需求、職涯目標與滿意度觀察
為深入了解不同職位層級的設計從業者在職涯發展歷程中的差異,特別針對「主管職」(含創辦人、決策者、高階主管、 中階主管及基層主管)與「非主管職」(即基層人員)進行比較分析,樣本數分別為328人與456人。透過分析兩者 在職能強化需求、未來一年工作目標設定以及對工作現況的滿意度評價,可窺見不同職位層級設計從業者在角色任務、 職涯成長階段與發展志向上的差異。
本次問卷調查整體工作職位層級以「基層人員」占比最 高,達58.2%,反映出台灣設計從業者仍以執行端設 計力為主體。尤其受僱類型為企業、非營利事業(含 公部門)與教職者,比例皆逾六成,顯示該類型組織內 部多為支援型、實作導向的設計職位。相較之下,設計 公司呈現較明顯的職位層級多樣化特徵,且具管理職位
填答者的工作職位層級分布
職位層級
創辦人
決策者(例如:設計長)
高階主管(例如:設計總監)
中階主管(例如:設計部門主管)
基層主管(例如:設計專案主管)
基層人員
N=784。 註: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基層主管以上)者合計占比達57.5%,推測與設計公 司普遍規模較小、身兼主管職務或自行創業的趨勢較普 遍,亦可帶動較高的自主性與決策參與度。整體而言, 設計公司展現出小而多元的組織樣貌,而企業與公部門 則呈現大而集中的設計人力配置。
(含公部門)與教職
首先針對主管職與非主管職的設計從業者進行專業技能 與軟實力 22 的強化需求分析,結果顯示,整體設計人 才普遍待強化的五大專業技能為「商業談判」、「商業 模式創新」、「專案管理」、「設計溝通」及「品牌管 理」;軟實力方面,則以「跨領域整合能力」、「國際 思維」、「趨勢洞察力」、「溝通表達能力」及「科技 適應力」為主要強化項目。
雖然主管職與非主管職皆普遍集中於上述項目,但需 求重點仍有所不同。主管職對於「商業模式創新」 (54.0%)、「品牌管理」(46.4%)、「國際思維」 (43.3%)與「跨領域整合能力」(41.5%) 的強化需求
明顯高於非主管職,顯示隨著職位層級晉升,設計師 不僅需管理團隊與專案,更須具備宏觀的策略性視野 與商業規劃能力。正如專家所述,設計主管須具備整 合與轉譯的能力,能將商業經營知識內化,並融會貫 通至其專業設計領域中,以因應日益複雜的產業環境 與決策場域 [X8, X12]。
相對地,非主管職則更強調「設計溝通」(49.3%)、 「專案管理」(47.8%)、「溝通表達能力」(41.4%)、「問 題解決能力」(34.4%)、「人際互動能力」(28.3%) 與「韌性/抗壓性」(24.1%) 等實務導向的能力, 反映其在日常工作中需頻繁面對跨部門協作與執行層面 的挑戰。因此,更仰賴溝通協調、問題解決與情緒管理 能力,以確保設計任務的順利推進與品質落實。專家也 指出,當代年輕設計從業者在自我承擔責任與面對壓力 時的成熟度仍有待提升 [X6],而危機處理更被視為衡量 個人是否具備成長潛力的重要指標 [X8]。這些觀點進一 步突顯在實務歷練與心理素質培養方面,已成為設計職 場發展不可忽視的一環。
整體而言,主管職的能力需求更傾向策略性、整合性與 國際視野,而非主管職則聚焦於執行溝通、專案操作與 壓力調適能力。此能力側重差異亦反映出不同職位層級 對應之職涯階段與任務屬性,有助於作為未來設計人才 職能訓練模組與晉升機制規劃的參考依據。
主管職與非主管職因應職涯發展待強化的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
商業談判
專案管理
設計溝通
品牌管理
設計標準和規格訂定
資料分析與轉譯
技術繪圖(含手繪、2D、3D)
材料研究
數位及實體原型製作
N=784。 註:此題為複選題;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22 本研究所定義之專業技能係指在實務工作中運用之技術性或專業性知識與能力;而軟實力則泛指個人在工作行為與互動過程中展現的能力。
主管職與非主管職因應職涯發展待強化的軟實力
國際思維
趨勢洞察力
溝通表達能力
科技適應力
問題解決能力
創造力
設計之文化敏感度
團隊合作能力 批判性思維
韌性/抗壓性
N=784。 註:此題為複選題;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調查結果顯示,無論主管職與非主管職,未來一年的工 作目標皆以「繼續從事目前工作」為首,反映出本次填 答者整體對現職具相當程度的穩定性與認同感,整體留 任意願偏高。其次則為「進修學習」與「轉換工作(仍 從事設計相關領域)」,突顯多數設計從業者仍抱持自 我成長與職涯流動的企圖心。
雖然兩者在前三大工作目標皆相同,但其具體志向展現 出明顯差異。主管職有較高比例希望「準備擔任管理 職」,顯示其晉升動機與組織內的向上流動潛力;反之,
非主管職對「轉換工作(仍從事設計相關領域)」的期 待比例則明顯高於主管職,可能與其期望探索不同工作 文化、職務內容或更佳職涯機會的意願有關。
整體來看,主管職的職涯規劃多傾向於穩中求進,例如 留任現職、培養專業能量等;而非主管職則展現較高彈 性流動,期望透過轉換工作來拓展專業路徑。此差異也 提醒設計產業應在制度設計上,提供更多元且彈性的職 涯發展通道與內部轉換機制,以呼應不同職級者對職涯 成長的期待,並提升人才留任率。
主管職與非主管職之未來一年工作目標
工作目標
繼續從事目前工作
進修學習(如攻讀學位、技能提升等)
轉換工作(仍從事設計相關領域)
準備擔任管理職
自行創業
離職尋找新機會
轉換工作(從事非設計相關領域)
暫時離開職場(休息/充電)
公司內部轉職
N=784。 註:此題為複選題;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多數設計從業者對目前工作的滿意度呈現中庸評價,整 體平均數皆未達滿意門檻(即4分以上),反應設計從 業者對當前職涯處境普遍抱持保留態度,亦顯示其發展 空間尚待提升。進一步比較主管職與非主管職的差異, 在「薪資滿意度」與「職涯發展滿意度」方面,主管職 皆明顯優於非主管職。此一結果意味主管職對自身職涯 發展的評價相對正向,可能與其具備較多資源掌握、晉 升機會、決策參與度或組織影響力有關;而非主管職則 可能受限於職涯發展路徑不明確、晉升空間有限或資源 較少,導致滿意度相對偏低。此差異突顯企業在薪酬制 度與職涯支持機制上,需因應不同職級需求,提供更具 彈性與回應性的制度設計,以提升整體設計從業者的工 作滿意度與長期投入意願。
主管職與非主管職之工作滿意度
工作滿意度
薪資滿意度(與同業同職稱相比)
職涯發展滿意度
N=784。
註:採用五點李克特氏量表,作答選項依序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普通」、「滿意」和「非常滿意」,並分別對應1至5之數值進行評分; 獨立樣本T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小結
整體分析顯示,主管職與非主管職在職能強化需求、職 涯傾向與工作滿意度評價上均呈現顯著差異,反映出設 計職涯隨職位層級不同,而有其獨特的任務重心與發展 軌跡。
在職能強化需求方面,主管職更重視策略與整合能力, 如「商業模式創新」、「品牌管理」、「國際思維」與「跨 領域整合能力」,顯示其需因應組織決策與對外合作的 挑戰;非主管職則偏重實務執行與溝通協作能力,特別 是「設計溝通」、「專案管理」、「溝通表達」與「問 題解決能力」,突顯其在日常設計流程與跨部門協作中 的核心角色。
在職涯傾向上,主管職相對較多以「準備擔任管理職」 為目標,呈現穩健成長與晉升導向;非主管職則展現更
高的流動性與學習意圖,特別是在「轉換工作(仍從事 設計相關領域)」與「進修學習」方面比例較高,顯示 其仍處於尋找發展機會與定位的探索階段。
工作滿意度方面,主管職對薪資與職涯發展的評價皆優 於非主管職,與其具有較佳資源掌握、晉升機會與組織 影響力有關;反觀非主管職則可能受限於晉升不明確、 資源有限,導致滿意度相對偏低。
綜上所述,設計產業應針對不同職位層級需求,建構分 層回應的職能培育與職涯支持機制,並強化內部發展階 梯與彈性轉換通道,方能促進設計從業者的長期職涯發 展動能。
設計專業領域之比較分析: 探索七種職稱類別之特徵差異
為探討台灣設計從業者於不同設計專業領域 中所展現的職涯特徵,本研究依據填答者所 屬職稱類別進行跨領域之比較分析。透過分 析各類別之樣本人數分布、學歷背景、能力 培養與強化需求、年薪、工作滿意度及未來 職涯方向等面向上的差異,試圖展示不同職 稱類別在設計生態中的角色樣貌與發展態勢。
從整體樣本觀察,職稱分布以「視覺傳達/商 業設計類」為最多,其次依序為「工業設計 類」與「空間及建築設計類」。此分布展現 出台灣設計人才的主力樣貌,亦可見策略與 研究之職業角色逐漸浮現,顯示台灣設計專 業已朝向更多元化與跨域方向發展。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類 47.0 %
互動多媒體設計類 9.4 %
填答者的 職稱類別
空間及建築設計類 12.1 %
工業設計類 17.4 %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類 47.0 % 454 人
工業設計類 17.4 % 168 人
互動多媒體設計類 9.4 % 91 人
空間及建築設計類 12.1 % 117 人 時尚設計類 3.3 % 32 人
商業策略/管理類 6.7 % 65 人
設計研究類 4.0 % 38 人
N=965
註:本次調查中另有23位填答者勾選「其他」,其填答內容未能歸屬於既有七大職稱類別,故未納入分類呈現;職稱類別之劃分依 據台灣設計研究院發布之《2024年台灣設計力報告》進行編製。
本次調查填答者之最高學歷以「大學/科技大學」為 主,顯示目前設計產業中仍以學士學歷為主流。進一步 觀察發現,「商業策略/管理類」與「設計研究類」從 業者具碩士以上學歷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職稱類別,其 中「設計研究類」更有高達7.9%為博士學歷。此現象
顯示,策略與研究導向的設計領域對於學術背景與理論 訓練的重視程度相對較高,可能與其工作內容涉及決策 分析、理論整合、資料詮釋與設計方法論建構等高度知 識密集特性有關。整體結果反映出台灣設計職場中,不 同角色類別在學歷門檻與專業期待上的結構性差異。
不同職稱類別的最高學歷分布
學歷
高中職/專科 (含)以下
大學/ 科技大學
碩士
博士
視覺傳達/ 商業設計類 (n=454)
人數 %
工業設計類 (n=168)
人數 %
N=965。 註: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空間及建築 設計類 (n=117)
人數 %
互動多媒體 設計類 (n=91)
人數 %
商業策略/ 管理類 (n=65)
人數 %
設計研究類 (n=38)
人數 %
時尚設計類 (n=32) 人數 %
觀察各職稱類別在求學過程所培養的專業技能,以「 技術繪圖」、「設計溝通」及「數位及實體原型製作」
三項為主要養成項目,顯示多數設計教育仍以基本設計 實作與溝通能力為核心。進一步比較各職稱類別之差 異,可見不同設計領域具備其專屬的知識養成重點:
工業設計類學習過程中較多「材料研究」(33.3%) 經驗, 反映其對材質應用與製程掌握之重視。
空間及建築設計類則在「資料分析與轉譯」(38.5%) 的 比例較高,顯示空間規劃過程中對數據整合與需求轉化的 能力需求。
互動多媒體設計類有較多「商業模式創新」(25.3%),可 能與數位產品需結合商業應用導向有關。
商業策略/管理類強調「專案管理」(43.1%) 與「商業模 式創新」(26.2%),與其職能導向密切相關。
設計研究類有較多「資料分析與轉譯」(42.1%) 訓練, 突顯研究導向設計職務需具備研究設計與資料詮釋能力。
時尚設計類則相對注重「材料研究」(43.8%) 與「品牌 管理」(34.4%),展現其在品牌定位與材質創新上的核心 專長。
上述結果反映出各設計領域在學術教育階段已逐漸建立 起對應產業特性的職能養成輪廓,並發展出具方向性的 技能培養重點。
然而,進入職場後,設計從業者普遍認為最需強化的專 業技能集中於「商業談判」、「商業模式創新」、「設 計溝通」、「專案管理」及「品牌管理」五項。顯示職 場對設計人才的期待已不僅止於設計實作能力,更需擴 展至策略思維、商業判斷與跨域協作等層面。值得關注 的是,商業策略/管理類的設計從業者認為「設計標準 和規格訂定」(36.9%) 亦為需待強化的技能,反映其在 實務中需負責設計流程管理與決策標準化的角色任務。
綜合而言,教育階段與職場實務存在明顯的專業技能培 育與需求間的落差,特別是在策略、管理與商業導向能 力的培養上。此現象一方面突顯設計教育長期重視藝術 涵養、專業技能與美學基礎的養成 [X7, X12],另一方面 也彰顯出設計人才在進入職場後,展現出高度自我驅動 的學習特質與適應轉化能力。然而,商業談判、模式創 新等職場高度重視的能力,屬於非設計教育專業範疇, 設計科系教師往往缺乏相關實務經驗傳授此類知識,致 使教學內容難以涵蓋,亦造成課程更新速度趕不上產業 變動節奏 [X11, X12]。為有效縮短教育與實務間的落差, 未來可透過推動跨域選修、實習必修制度與深化產學合 作等方式,強化學生對真實工作情境的理解與適應力, 進而提升設計人才與市場需求的銜接效率,更靈活地回 應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與社會挑戰 [X5,X6,X7,X11,X12]。
不同職稱類別在求學過程培養的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
視覺傳達/ 商業設計類 (n=454) 人數 %
工業設計類 (n=168) 人數 %
N=965。 註:此題為複選題;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商業談判
不同職稱類別因應職涯發展待強化的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
視覺傳達/ 商業設計類 (n=454) 人數 %
工業設計類 (n=168) 人數 %
空間及建築 設計類 (n=117) 人數 %
互動多媒體 設計類 (n=91) 人數 %
商業策略/ 管理類 (n=65)
人數 %
設計研究類 (n=38) 人數
N=965。 註:此題為複選題;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空間及建築 設計類 (n=117) 人數 %
互動多媒體 設計類 (n=91) 人數 %
商業策略/ 管理類 (n=65) 人數 %
設計研究類 (n=38)
人數 %
時尚設計類 (n=32) 人數 %
本次問卷調查顯示,有超過四成以上設計從業者認為在 求學過程中已培養了六項主要軟實力,包括「美感/審 美觀」、「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創造 力」、「問題解決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顯示設 計教育在創意發展與自我覺察等面向已有一定成效。各 職稱類別亦展現出其特有的強項軟實力,空間及建築設 計類較強調「設計之文化敏感度」(48.7%) 與「韌性/ 抗壓性」(40.2%);互動多媒體設計類則在「人際互動 能力」表現突出(46.2%),而商業策略/管理類及設計 研究類則展現較強的「人際互動能力」與「跨領域整合 能力」等延伸性特質。
然而,進入職場後各職稱類別普遍認為最需強化的軟實 力集中於「跨領域整合能力」、「國際思維」、「趨勢 洞察力」、「溝通表達能力」、「科技適應力」與「問 題解決能力」六項。這不僅反映出當代職場對設計人才 的期待已不再僅限於創作執行層面的能力,而更重視整 合思維、全球視野與實務應變力等綜合素質。
不同職稱類別在求學過程培養的軟實力
軟實力
視覺傳達/ 商業設計類 (n=454) 人數 %
工業設計類 (n=168) 人數 %
此外,分析結果也體現多數設計從業者在面對職場挑戰 時,能主動辨識自身在軟實力上的不足,並積極尋求學 習機會以彌補差距。整體而言,未來設計教育應更有系 統性地導入如跨域整合、趨勢與國際觀養成、科技應用 能力等模組,並強化與產業實務的接軌機制,進一步縮 短學用落差,提升設計人才的適應力與全球競爭力。
N=965。 註:此題為複選題;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空間及建築 設計類 (n=117) 人數 % 互動多媒體 設計類 (n=91) 人數 %
商業策略/ 管理類 (n=65) 人數 %
設計研究類 (n=38) 人數 %
時尚設計類 (n=32)
%
不同職稱類別因應職涯發展待強化的軟實力
軟實力
視覺傳達/ 商業設計類 (n=454) 人數 %
工業設計類 (n=168) 人數 %
N=965。 註:此題為複選題;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空間及建築 設計類 (n=117) 人數 %
互動多媒體 設計類 (n=91) 人數 %
商業策略/ 管理類 (n=65)
人數 %
設計研究類 (n=38)
人數 %
時尚設計類 (n=32) 人數 %
從各職稱類別的去年(2024)年薪分布來看,視覺 傳達/商業設計類的年薪主要落在「60萬元以下」 (50.7%),為所有類別中占比最高。儘管該領域受僱 人數眾多,整體薪資水準卻相對偏低。專家指出,該類 別入門門檻相對較低,不若工業設計需掌握複雜製程, 或建築設計需具備法規與空間規劃知識等,因此吸引大 量初階設計人才投入 [X11]。同時,行業內競爭激烈,且 自媒體與自由接案型態盛行,導致案源分散,也進一步 壓縮薪資成長空間 [X7, X12]。相對地,工業設計類、空 間及建築設計類年薪在「100萬元以上」的比例較高, 分別為32.1%、32.5%,反映出這兩類因具備較高技術
門檻與市場應用價值,擁有相對穩定的薪資優勢與職涯 發展潛力。
此現象顯示,不同職稱類別之間的薪資落差具結構性差 異,與工作內容的技術門檻、專案規模、業主預算、產 業成熟度及設計成果的市場轉換價值密切相關。特別是 工業與空間設計常涉及大量技術整合、製造規範或工程 協作,其專案金額與利潤空間亦相對較高 [X11],有助於 提高設計人員的報酬水準。未來在設計人才職涯輔導應 更積極揭示各設計職類的市場條件與薪資走勢,協助設 計人才規劃長期發展方向。
專業技能
(2024) 年薪分布
視覺傳達/ 商業設計類 (n=454) 人數 %
工業設計類 (n=168) 人數 %
空間及建築 設計類 (n=117) 人數 %
互動多媒體 設計類 (n=91) 人數 %
商業策略/ 管理類 (n=65) 人數 %
設計研究類 (n=38)
人數 %
時尚設計類 (n=32)
人數 %
300 萬(含) 元以上
N=965 註: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年薪包含經常性及非經常性薪資,經常性薪資:指每月之工作報酬。包括本薪及按月給付之固定津貼、按月發放之工作 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指非按月發放之工作獎金(績效、業績)、端午、中秋或年終獎金、員工紅利、差旅費等。
在工作滿意度方面,設計研究類從業者對「薪資滿意 度」的評價相對較高,平均數為3.11分,為唯一高於 普通(3分)之類別,反映出設計領域薪資條件尚未 能廣泛滿足從業者期待。然而在「職涯發展滿意度」
上,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類略低於3分,其餘類別平
均數皆介於3.09至3.26分之間,顯示整體設計從業 者對未來發展機會持較為正面的看法。尤以設計研究 類 (3.26分) 與時尚設計類 (3.19分) 表現相對亮 眼,可能與其專業發展路徑明確、具高度延展性及跨 域發展潛力有關。
專業技能
不同職稱類別之工作滿意度 平均數 標準差
視覺傳達/ 商業設計類 (n=454)
薪資滿意度(與 同業同職稱相比)
工業設計類 (n=168)
空間及建築 設計類 (n=117)
互動多媒體 設計類 (n=91)
商業策略/ 管理類 (n=65) 設計研究類 (n=38) 時尚設計類 (n=32) 職涯發展滿意度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N=965。 註:採用五點李克特氏量表,作答選項依序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普通」、「滿意」和「非常滿意」,並分別對應1至5之數值進行評分;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F檢定皆達顯著差異(p<0.05)。
本次問卷調查設計參考《體驗經濟下,設計如何在科技 產業發揮影響力》23 研究中所提出的12種未來設計角 色,作為探討設計從業者職涯發展趨勢與未來能力需求 的重要參照架構。透過這12種未來設計角色與其對應
12
種未來設計角色與能力分析
未來設計角色
角色塑造者
使用者洞察員
數據運用設計師
能力
1. UI 設計
2. 客戶體驗
3. 虛擬個人助理角色設定
1. 獨特的品牌風格
2. 細分 persona 的能力
3. 了解跨世代喜好與需求
1. 數據解讀能力
2. 運用數據的能力
3. 搜集分析數據的能力
1. 運用生成式AI加速流程
AI智慧設計師
2. 與AI串接的體驗設計能力
3. 運用設計釐清AI運算中的問題
1. 與大眾協同創新的能力
情境規劃師
2. 思考在場景中物件如何串連
3. 了解更大情境的想像與應用
1. 創造身份、打造獨特性
元宇宙設計師
2. 提供消費者保有隱私的方式
3. 統籌線上藝術展覽與舞台效果
之能力組合,嘗試分析當前設計從業者所期待之專業能 力樣貌與未來職涯定位,進而作為未來設計教育與職場 人才培育方向的重要依據。
未來設計角色
商業策略設計師
多管道串連設計師
能力
1. 促進決策、策略轉型
2. 釐清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3. 平衡使用者需求與商業策略
1. 軟硬體整合能力
2. 串接應用程式與設備
3. 利用合適管道解決客戶問題
1. 制定體驗策略與調配資源
體驗策劃專家
2. 創造與眾不同體驗的能力
3. 資訊的整理分析與提高體驗
1. 利用五感做設計
創新體驗研發員
2. 了解各管道的消費者心理
3. 善用技術達到更好的體驗感
1. 了解社群操作的能力
社群互動體驗設計師
2. 理解社群的滲透與傳播方式
3. 理解 GenZ 接收品牌訊息來源
1. 數據可視化的能力
資訊視覺設計師
2. 優良的介面指引的設計能力
3. 功能模組的區分與組合設計
資料來源:摘錄自《體驗經濟下,設計如何在科技產業發揮影響力》研究成果,重新彙整其所提出之12種未來設計角色名稱與其對應能力組合,能力欄位係 根據原文論述進行精簡呈現。
23 楊迦茵、蔡心愉、陳詠姚、唐玄輝(2022)。體驗經濟下,設計如何在科技產業發揮影響力。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
從不同職稱類別填答者對未來設計角色的期待排序結 果可發現,「AI智慧設計師」與「商業策略設計師」 普遍被視為未來職涯發展的關鍵方向。其中,「商業 策略設計師」在四個職稱類別中名列第一,尤其在商 業策略/管理類與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類之加權平均分 數表現較高,分別為1.23分與0.96分,顯示設計人
才普遍看重釐清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並強調 使用者需求、商業邏輯與策略導向等思維,反映出設 計專業正逐步朝向策略型角色發展。
另一方面,「AI智慧設計師」則在空間及建築設計類、 互動多媒體設計類與時尚設計類中高居首位,並於多
數職稱類別中穩居前三,顯示AI技術正快速滲透各設 計領域,設計從業者對於資料運用、AI工具整合與技 術創新的期待與需求日益提高。此外,「資訊視覺設 計師」、「創新體驗研發員」與「情境規劃師」等角 色亦在部分職稱類別中進入前三,突顯出數據可視化、 消費者心理禮節、情境想像與創新體驗規劃等能力的 重要性。
整體而言,設計專業的職涯發展趨勢正朝向技術整合 與策略導向的雙軸發展路徑,並隨著產業轉型與跨域 合作需求的提升,形塑出更多融合科技、商業與人文 思維的複合型新興角色。
不同職稱類別期待作為職涯發展方向的未來設計角色前三順位
順位
視覺傳達/ 商業設計類
工業設計類
空間及建築 設計類
互動多媒體 設計類
商業策略/ 管理類 設計研究類 時尚設計類
商業策略設計師 0.89
AI智慧設計師 0.80
AI智慧設計師 0.88 AI智慧設計師 0.74 創新體驗研發員 1.00 2 商業策略設計師 0.96
AI智慧設計師 0.71 商業策略設計師 1.23 商業策略設計師 0.79 AI智慧設計師 1.03 1
0.68 數據運用設計師 0.71 元宇宙設計師 0.60 3 資訊視覺設計師 0.95 AI智慧設計師 0.85 多管道串連設計師 0.73 資訊視覺設計師 0.65
AI智慧設計師 0.63
0.63
N=965。 註:設計角色之加權平均分數=[(3×排序一人數)+(2×排序二人數)+(1×排序三人數)] ÷ 總樣本數(N=965)。
藉由七大職稱類別探討台灣設計從業者在學歷背景、能 力養成、職場需求、薪資結構與職涯發展等面向的差異 與特徵。整體結果顯示,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類仍為主 流職群,其次為工業設計與空間及建築設計類,反映出 台灣設計產業以視覺與產品導向為核心的結構樣貌。然 而,隨著產業跨域化發展,策略與研究導向的職務逐漸 浮現,呈現設計專業多元化的趨勢。
在專業技能養成方面,多數設計從業者於求學階段主要 培養「技術繪圖」、「設計溝通」與「原型製作」等實 作能力,但進入職場後最需強化的項目轉為「商業談 判」、「專案管理」、「品牌管理」與「商業模式創新」 等,顯示教育階段與職場實務存在顯著的專業技能培育 與需求間的落差。此差距反映設計教育強調創作與表 達,而產業需求則趨向策略與商業導向的整合能力。在 軟實力層面,設計教育已培養「美感」、「團隊合作」、 「溝通表達」與「創造力」等基礎能力,但職場上更強 調「跨域整合」、「國際思維」、「科技適應力」與「趨 勢洞察力」,突顯全球化與AI時代下的新挑戰。
薪資分析揭示不同職稱類別間存在結構性差異,其中工 業設計與空間設計領域因專案普遍規模大、技術門檻較 高,因此具備薪資優勢。工作滿意度層面,多數設計從 業者對薪資及職涯發展持正面看法。整體而言,設計人 才的職涯期待正從執行導向轉向技術整合與策略導向等 多元角色,展現出對轉型的積極性與企圖心。未來若能 在教育、產業與政策層面強化跨域課程、AI與資料應 用、商業與策略設計訓練,將有助於縮短學用落差,提 升設計人才國際競爭力,推動專業邁向更具策略性與影 響力的未來。
為協助新鮮人順利銜接職場並因應自由工作型態的發 展,專家建議可強化實習與產學合作,如推動實習必修 與專案參與,提升學生對業界實務的理解與責任意識 [X4,X6,X8,X9]
;建立職涯導師制度,透過業界資深設計 師協助學生探索職涯方向、連結職場資源 [X4,X5,X7,X9]; 鼓勵企業提供實習與入職機會,支持學生與新銳設計師 投入職場,以避免人才斷層 [X7,X11];並藉由榜樣引導 年輕設計師培養誠實與責任感,建立正向的職場態度與 價值觀 [X6,X8]。
自由工作者的專業樣貌與職涯動能
本次問卷調查除涵蓋一般受僱設計從業者外,亦回收185份自由工作者樣本,占整體樣本數之18.7%,反映當代設計 產業中彈性勞動型態日益常態化的趨勢。在專案式合作、遠距工作、多職並行等工作型態興起的背景下,自由工作者已 成為設計勞動市場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正如專家指出,許多新世代設計師傾向不受僱於組織,而選擇自由接案或創業, 追求多元發展與生活彈性 [X9],此現象也逐漸改變整體設計產業的組織結構與就業樣貌。
鑒於自由工作者在就業條件與職涯規劃上具有相對獨特性,本報告特別將其獨立分析,深入探討其主要接案類型、未來 一年工作目標,以及對未來職涯發展方向的期待角色排序之面向,作為理解設計產業多元化、去組織化發展現況的重要 觀察。透過本研究分析,亦可進一步掌握台灣設計自由工作者在自我定位、能力養成與市場應變策略上的潛在優勢與發 展動能。
自由工作者樣本中,有超過半數來自「視覺傳達/商業 設計類」(56.2%),顯示該類別於自由接案市場中具備 明顯的主導地位。進一步觀察其接案類型,可見以「平 面/視覺設計」、「品牌及企業識別形象規劃設計」、 「商業包裝設計」與「插畫設計」等為主要工作內容。
此現象反映出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領域擁有高度的商業 應用彈性與市場通用性,能廣泛對接品牌、廣告、電商 與文化內容產業等多元需求,且相對容易透過遠端協作 或接案平台取得穩定案源。
與其他類別相比,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領域具有以下自 由工作友善特質:其一,設計工具進入門檻相對較低, 且專業軟體(如Adobe系列)已相當成熟;其二,交 付成果通常為數位成品,流程清晰、標準化程度高;其
三,可透過線上溝通完成多方協作流程,相對較少面對 實體驗證,亦無須進行長時間開發。因此,無論從工作 彈性、專業工具門檻,或交付流程來看,皆使視覺傳達 /商業設計類工作更適應自由接案模式。相對地,空間 及建築設計、工業設計等類型,由於涉及實體建構、材 料試作、跨部門協作與長期專案開發,其工作模式多以 全職聘僱為主,自由工作型態相對不易發展。
整體而言,本研究成果突顯台灣自由工作者在視覺傳達 /商業設計領域的高度集中現象,也映照出台灣設計產 業的接案需求結構仍以視覺輸出類服務為主軸。這些自 由工作者多以個人或小型工作室形式經營,致力提供快 速、彈性且具市場導向的設計解決方案,成為設計產業 中靈活且具高度市場適應性的工作型態代表。
自由工作者的職稱類別分布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類 空間及建築設計類
互動多媒體設計類
工業設計類
商業策略/管理類
時尚設計類
設計研究類
其他
N=185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類
自由工作者的 職稱類別分布
自由工作者的接案類型分布 人數
細類
平面/視覺設計
視覺傳達/ 商業設計類 插畫設計
商業包裝設計
商業策略服務
管理類
工業設計類
使用者經驗設計
建築設計
產品設計
工業設計(含機構、 模具設計等)
色彩材質設計
循環設計/ 永續發展相關
設計策略及研究規劃 設計研究類
設計材料研究與應用
N=185
註:此題為複選題;其他接案類型包含藝術策展、活動攝影、活動與展場 空間攝影、宗教美術研究、字體設計等。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自由工作者的未來工作目標仍以 「繼續從事目前工作」為主,反映多數人對現有接案模 式與職業安排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與滿意度。然而, 亦有三成以上自由工作者有意「自行創業」與「進修學 習」,可見其並非停留於現況,而是積極朝向專業深化 與商業拓展發展。
從創業與進修的高比例選項來看,自由工作者普遍展 現出強烈的自我成長動能。此現象可能與其在接案過 程中累積之專業經驗、對產業趨勢的高度敏感度,以 及提升自我品牌經營力的企圖心密切相關。此外,亦有 21.6%計畫轉換工作,顯示在面對自由接案的不穩定 性與高變動風險時,部分從業者保有調整職涯方向的彈 性與意願。
整體而言,台灣設計自由工作者一方面延續既有的專業 實踐基礎,另一方面也持續探索創業、進修與轉職等多 元可能,反映出自由接案市場具備高度靈活性、主動性 與未來發展潛力,亦是設計產業生態系中不可忽視的重 要力量。
自由工作者之未來一年工作目標
進修學習(如攻讀學位、 技能提升等)
轉換工作(仍從事設計相關領域)
轉換工作(從事非設計相關領域)
暫時離開職場(休息/充電)
其他
N=185。 註:此題為複選題。
自由工作者期待作為職涯發展方向的未來設計角色排序
自由工作者對未來設計角色的期待,明顯集中於能夠展 現策略思維、創新能力與多元整合素養的職涯發展方 向。其中,「商業策略設計師」加權平均分數最高(1.01 分),顯示自由工作者高度重視促進決策與轉型的能 力,並期望在未來工作中扮演連結使用者需求與商業目 標的關鍵橋樑。
其次為「創新體驗研發員」(0.76分)與「資訊視覺設 計師」(0.70分),反映出自由工作者普遍具備創意思 維與視覺表現基礎,並傾向進一步發展以使用者為核 心、融合技術與創新之體驗設計與介面規劃能力。此一 排序結果也呼應其主要接案類型多集中於視覺傳達/商 業設計領域,顯示自由工作者希望將既有專業延伸至更 具價值策略性與系統性的設計角色。整體而言,自由工 作者對未來職涯角色的想像呈現策略引導與創新導向的 發展特徵,展現其不僅專注於創意輸出,更積極邁向整 合價值與跨域領導的職能升級之路。
N=185。 註:各設計角色之加權平均分數=[(3×排序一人數)+(2×排序 二人數)+(1×排序三人數)] ÷ 總樣本數(N=185);未來設計角色能力組合 介紹,請參考第47頁「12種未來設計角色與能力分析」。
本研究共回收185份自由工作者樣本,占整體樣本 18.7%,顯示設計產業中「非典型就業」與「專案式合 作」的趨勢日益顯著。自由工作者以視覺傳達/商業設 計類為主,其接案類型多集中於平面、品牌、包裝與插 畫設計,展現該領域在市場需求上具備高度彈性與廣泛 應用潛力。相較於需長期開發或實體製作的設計類別, 視覺設計因成果可數位化、流程標準化且易於遠距協 作,成為最具自由接案優勢的專業領域。
在職涯發展上,自由工作者普遍展現強烈的自我成長動 能與彈性調整能力。約三成自由工作者規劃「自行創 業」或「進修學習」,顯示其不僅追求專業深化,也積 極探索多元發展途徑。其未來職涯設計角色期待以「商 業策略設計師」與「創新體驗研發員」為主,突顯自由 工作者正從創意執行者轉向兼具策略整合與創新思維的 多元型設計專業者。
整體而言,台灣的設計自由工作者展現出高度的靈活性 與創業精神,能在專案市場中快速調整以回應產業變 化,已逐漸成為設計生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未來 若能透過制度化支持機制與專業資源的串聯,進一步強 化其在品牌經營、商業策略與AI應用等面向的能力, 將有助於提升其整體競爭力,並推動設計產業邁向更具 創新性與永續韌性的發展 [X7]。
小結
設計人才職涯現況 與未來支持方向之綜合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特別針對設計從業者於徵才條件、求職困難因素、未來工作目標與期望公部門提供的設計專業服務等面向 進行延伸分析。透過多層次的資料觀察與比較,旨在呈現台灣設計人才於職涯發展過程中的挑戰、轉變與需求樣貌。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企業主管最重視的徵才條件為「作 品集表現」(4.41)與「正式設計工作經驗」(4.33),顯 示錄用與否高度依賴應徵者的實務能力與成果呈現。 其次為「就讀科系」(3.81) 與「產學合作或實習經驗」 (3.69),反映出雇主對學術背景與在學期間的實作經歷 亦有一定重視。
進一步分析設計從業者於求職過程中最常面臨的困難 因素包括「工作薪資與福利未達個人期待」(3.97)、 「實際工作內容與原先期待存在落差」(3.70),以及「徵 才流程或管道難以展現個人能力」(3.50)。此結果顯 示,初入職場者除待遇問題外,亦經常感受到職涯現 實與理想的落差,同時缺乏充分展現自身能力的機會 與舞台。
企業主管對徵才條件的重視程度
徵才條件
N=328
註:採用五點李克特氏量表,作答選項依序為「非常不重視」、「不重視」、 「普通」、「重視」和「非常重視」,並分別對應1至5之數值進行評分。
專家指出,此現象與中小企業普遍培訓資源有限密切相 關。由於培訓期長、成本高,企業傾向招募即戰力,而 非投入培養新手人才 [X7,X10,X11]。即便校園徵才活動已 成常態,仍多由大型企業主導,中小型設計單位與設計 新鮮人間的媒合成效相對有限 [X10]。
儘管面臨上述挑戰,設計從業者對「工作期間的職能發 展成熟度」的自評平均數為3.45分,顯示其對於在職 場中技能累積與能力精進持正面看法,具備良好的適應 能力與自我成長潛力。未來若能強化職場接軌機制,例 如增加實習機會、導師制度與轉職支持,將有助於新進 設計人才穩健步入職場,並持續拓展職涯發展空間。
填答者求職過程中感到困難的因素
工作薪資與福利未達 個人期待
實際工作內容與 原先期待存在落差
徵才流程或管道 難以展現個人能力
缺乏正式設計工作經驗
作品集不足以展現競爭力
自身缺乏產業所需的 專業技能
欠缺產學合作或實習經驗
標準差
註:採用五點李克特氏量表,作答選項依序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 「普通」、「同意」和「非常同意」,並分別對應1至5之數值進行評分。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全體填答者之未來一年工作目標 以「繼續從事目前工作」最多,高達60.5%,表示整 體設計產業之穩定性及高留任率。其次為「進修學習」 (29.5%)
與「轉換工作(仍從事設計相關領域)」 (25.7%),顯示設計人才在維持穩定職涯基礎上,亦 積極規劃專業深化,普遍具備自我成長與職涯轉型的 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有16.3%填答者表示有「自行創業」
的計畫,另有10.5%傾向轉換至非設計相關領域,反 映出設計人才的職涯發展已不再侷限於傳統設計職能, 而是正朝向創業經營、跨域應用等多元角色轉型,展現 高度的彈性與探索意圖。
整體而言,設計職涯發展呈現穩定留任與多元探索並存 的特徵。若企業能提供彈性升遷制度、職能培訓機會與 學習資源,將有助於提升設計人才的長期留任意願。對 政策制定者而言,未來應建構完善的職涯支持機制,包 括中高階人才的轉職培力、創業與管理培訓、跨域發展 資源等,以協助設計人才在變動環境中持續累積實力、
創造價值,進一步提升整體產業的競爭力與韌性。
填答者之未來一年工作目標
接案類型
繼續從事目前工作
進修學習(如攻讀學位、技能提升等) 人數 占比 %
轉換工作(仍從事設計相關領域)
自行創業
準備擔任管理職
離職尋找新機會
轉換工作(從事非設計相關領域)
暫時離開職場(休息/充電)
公司內部轉職
N=982。 註:此題為複選題;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
全體填答者對未來公部門設計專業服務的期待,以「公 費考察與國際設計交流補助」與「設計相關公職職缺 與任用制度」排名最高,顯示設計人才高度重視與國 際接軌的機會與制度化職涯發展的保障。此一趨勢反 映出設計人才不僅追求專業能見度與資源挹注,更期 望透過公部門帶動長期職涯成長,特別是在全球化與 跨域需求升高的背景下,公共資源投入可望發揮槓桿 作用,推動設計產業升級與人才循環。
此外,受僱類型為設計公司與自由工作者對「協助參加 設計競賽與媒合資源」的需求較高,顯示其在品牌建 立、市場曝光與資源連結上的迫切性。競賽不僅是設計 創新成果的展示舞台,也能創造後續商業轉化契機。相 較之下,非營利事業(含公部門)與教職則對「設計相 關公職職缺與任用制度」有高度期待,反映出制度化設 計人才任用機制的推動仍有改善空間。
綜合以上觀察與專家建議,未來公部門在設計政策規劃 上可優先聚焦三個重點方向:
推動國際交流補助常態化:例如設計考察、駐村交 換、海外工作坊等,以提升設計人才國際視野與跨文 化實作經驗。
健全設計專才任用制度:針對公部門設計相關職缺建 立明確的人才選任標準,並積極擴展設計專業在公共 政策、都市治理與社會創新等領域的應用場域。
強化競賽與媒合支持平台:整合現有設計獎項與資 源,加強賽後商業轉化與市場媒合機制,提升中小型 設計單位與個人能見度及未來發展性。 1 2 3
此外,「設計類專業證照制度」雖整體比例略低 (37.0%),但隨著AI等技術工具普及、設計門檻降低, 設計專業的界定與標準化機制亦可能成為未來制度設計 的討論方向。
設計專業服務 填答者期望公部門提供的設計專業服務
設計公司 自由工作者
公費考察與國際設計
協助參加設計競賽與 媒合資源
設計類專業證照制度 小結
N=982。 註:此題為複選題;卡方檢定達顯著差異(p<0.05);其他包含支持新銳設計師與中小企業創業發展、提供實質進修與職涯資源、導入職涯諮詢與 作品集健檢服務,以及推動大眾對設計價值的認知與重視等。
綜合本次調查結果,台灣設計從業者在求職經驗與職涯 規劃上展現出多元發展與穩定成長並行的特徵。企業徵 才時最重視「作品集表現」與「正式設計工作經驗」, 顯示設計職場評估重心聚焦於成果導向與實務能力。然
而,設計人才於求職過程中普遍面臨薪資福利不符預 期、工作內容與期待落差,以及缺乏展現自身能力的管 道等挑戰,反映出產業在薪資制度與人才媒合機制上仍 有改善空間。
另一方面,多數設計從業者對自身職能成熟度持正向評 價(平均3.45分),並以「繼續從事目前工作」為主 要職涯目標,顯示整體設計產業就業穩定性良好。同 時,約三成受訪者規劃進修學習,近兩成有創業意圖, 突顯設計人才具備高度自我成長意識與轉型潛力。
在政策支持層面,設計人才最期待「公費考察與國際設 計交流補助」及「設計相關公職職缺與任用制度」,反 映其對國際接軌與制度化職涯路徑的需求。未來公部門 若能常態化國際交流機制、健全設計專才任用制度,並 建立設計競賽與媒合資源平台,將可有效促進設計人才 的職涯成長與產業永續發展。
整體而言,設計產業正朝向兼具穩定與創新的雙軌發 展。透過教育深化、企業培訓與政策支援的協同推進, 台灣設計人才有望在全球競爭與數位轉型浪潮中持續強 化其專業影響力與國際能見度。
根據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設計人才正處 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設計教育長期重視創作 與技術訓練,然實務端對策略、管理與跨域協作 能力的需求日增,顯示教育與產業間的連結仍待 強化。同時,新興科技的應用亦為設計專業帶來 跨域融合與價值再造的契機。
未來的設計人才,不僅需持續強化策略、管理與 科技運用等綜合職能,更需以開放的學習態度回 應產業變化。然而,隨著AI工具的普及,設計工
作正逐漸從執行導向邁向思辨與創造並重的整合 過程。唯有兼具數位素養與人本思維的設計人才, 方能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穩健前行,推動台灣設 計產業開創更具前瞻性與韌性的未來。
在此基礎上,本研究歸納出四項調查重點發現, 從產業結構、教育落差、職涯動態與薪資現況等 面向,揭示當前台灣設計產業與人才發展的整體 樣貌:
設計產業新生代崛起,
專業領域展現多元發展
本次調查共回收988份有效問卷,樣本以25–34歲設計師 為主(51.0%),顯示台灣設計產業呈現蓬勃的新生代力量。
職稱分布以「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類」占比最高(47.0%), 其次為「工業設計類」與「空間及建築設計類」,反映市 場對品牌形象與產品創新需求持續旺盛。同時,策略設計 與研究職能亦逐漸浮現,顯示設計專業正由執行導向邁向 跨域整合與多元角色發展的格局。
設計教育重實作,職能 發展邁向策略與商業整合
調查結果顯示,設計人才於求學階段主要培養「技術繪 圖」、「設計溝通」與「數位及實體原型製作」等實作技能, 然而,進入職場後最需強化的能力為「商業談判」、「商 業模式創新」、「專案管理」與「品牌管理」。此一差異 反映出台灣設計教育著重於創作與表達訓練,而產業需求 正逐步轉向策略思維與商業導向的綜合職能。未來若能透 過強化產學合作、導入跨域與管理課程,將有助於縮短學 用落差,並促進設計教育與產業發展更緊密的連結。
職涯呈現穩定留任與 彈性流動並進
本次問卷填答者中,約六成設計從業者表示將「繼續從事 目前工作」,顯示整體產業具備良好的穩定性與留任意願; 另有近三成計畫「進修學習」或「轉換設計相關工作」, 展現設計人才追求自我成長與多元發展的特質。此外,本 次調查之自由工作者比例達18.7%,反映專案型態與彈性 就業正逐漸成為設計職涯的新趨勢。整體而言,台灣設計 人才兼具穩定投入與主動轉型的特質,展現出高度的適應 力與職涯自主性。
改善薪資與職涯環境, 推動設計人才永續競爭力
整體問卷填答者的2024年年薪分布以「60萬元以下」 為主(36.5%),年薪超過一百萬元者約占兩成。然而, 不同設計領域與受僱型態間亦顯現出薪資結構的差異, 例如工業設計與空間及建築設計薪資水準普遍高於視覺 傳達/商業設計類;自由工作者相較其他受僱類型有較 高比例落在年薪60萬元以下(50.3%),反映出自營模 式下的發展挑戰較高。在工作滿意度方面(滿分為5分), 薪資滿意度平均僅2.75分,職涯發展滿意度為2.99分, 顯示設計人才對現階段待遇與成長機會普遍持保留看法。
未來若能透過制度化的職能培訓與職涯支持機制,將有 助於強化設計人才的留任意願,並提升整體產業與人才 的永續競爭力。
Chap. AI 時代設計人才
Design Talent & Competency Development In The AI Era
生成式 AI
與自動化技術推動設計產業快速轉型,設計師不僅需兼顧美學、 功能與文化價值,更須思考如何與 AI 協作、引導技術服務於人。本研究 透過辦理共創工作坊,聚焦「視覺傳達/商業設計」與「空間及建築設計」 兩大設計領域,由實務出發,探討 AI 工具如何改變設計師的工作日常, 再到設計職能的需求轉變,進而評估職能的創新性與可行性,逐步探索在 AI時代之下,設計人才的職能發展機會與挑戰,並提出相關解方,以描 繪未來設計師的職能發展方向。
為深入理解設計實務的現況並推測未來設計角色與職能,本研究以設計從業者的觀點與經驗為基礎,辦理 「AI 時代設計人才職能發展共創工作坊」,邀請來自「視覺傳達/商業設計」與「空間及建築設計」兩大 領域共24位設計實務工作者參與。
本次工作坊採探索性方式進行,引導設計從業者依循設計流程的不同階段,辨識當前與未來可能所需的關 鍵職能,並從創新性與可行性兩大面向展開交流。透過實務觀察與共創對話,逐步描繪出 AI 時代下設計師 職能的變化輪廓,並啟發參與者思考如何強化自身專業能力,以因應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新挑戰與機會。
工作坊參與名單
●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類
姓名 組別
王德明
鄭傑騰
吳郁婷
簡鈺書
林思駿
服務單位與職稱
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
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
台灣視覺創意設計協會|專任設計講師
爾賽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在地偏好工作室|負責人
姓名 組別 服務單位與職稱
楊淑雅
王俊博
羅梓綺
陳信宇
張雅筑
台灣視覺創意設計協會|理事長
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
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秘書長
優仕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資深設計師 B 組 A 組
王巧瑩
馬潔妤
林 淨
● 空間及建築設計類
點集創意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丞毅廣告社|設計助理
引導師
姓名 組別 服務單位與職稱
黃玉芬
蘇靈瑄
林莉珍
張瑜倢
陳義明
倪靖昀
創創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運專員 安德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設計師
鼎鋒建築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師
安得室內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設計師
正豊營造工廠有限公司|建築設計師
引導師
依與會專家2025年8月31日時任職之單位與職稱列載
在地偏好工作室|設計師
曾煜仁
麥喬伊
熊佑庭
明基電通|設計師
本質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創意總監 引導師
姓名 組別 服務單位與職稱
陳信豪
林建廷
鄭竣中 吳若榆
陳禹蓓 劉宛育
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前瞻研發組組長 滿典創意室內裝修有限公司|主任設計師
鼎鋒建築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山林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副理
匯僑室內裝修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 引導師
AI 工具如何改變 設計流程與職能
本節為研究團隊依據工作坊共創結果所整理之分析。
工作坊首先帶領設計師回顧其日常工作流程,並將整 體設計流程劃分為前期、中期與後期三個階段,作為 共創討論的基礎,以協助參與者從實務經驗出發,釐 清各階段所需之核心職能與AI工具應用情境。本節之 研究成果真實反映工作坊中設計師的共創觀點與實務
●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類
工作項目
AI工具
AI工具強化/ 減弱設計師職能
經驗,呈現AI工具介入設計流程後所帶來的實質改變 與挑戰。
在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領域中,AI技術的導入已深 度參與設計專案的各個環節。於前期階段,設計師常 使用ChatGPT、Perplexity及Midjourney進行市場
前期
專案報價、需求了解、前期溝通、市場調查、時程規劃、行銷宣傳、提案發想 資料蒐集、客層定位、合約擬定
專案報價 01
ChatGPT, Vidnoz, Perplexity, Midjourney, Otter.ai, Gamma, Leonardo.AI
● 潛在挑戰:過度依賴ChatGPT可能會減弱對於報 價金額的判斷能力,影響財務預算的準確性。
前期溝通 02
● ChatGPT:提升設計師的溝通效率,促進團隊之間 的交流與協作。
● Otter.ai:快速製作會議紀錄,提高會議的生產力。
● 潛在挑戰:可能會減弱設計師之創造性思考及即時 應對能力。
市場調查 03
● Perplexity:強化市場調查的速度與分析效率,使 調查任務更容易完成。
● 潛在挑戰:可能會減弱設計師對內容識讀的能力, 影響對資訊的深度理解。
時程規劃 04
● ChatGPT:強化時程規劃的速度,幫助設計師更有效地管理專案 時間,並提高需求發現的速度,以應對快速迭代的設計思路。
提案發想 05
● ChatGPT:加快發想過程提供更多元的靈感,擴展設計的可能性。
● Leonardo.AI:協助草圖創作與色彩配置,提升設計的視覺效果。
● 潛在挑戰:可能會使剛入門設計師的成長速度受到限制,影響獨 立思考與創作能力的發展。
資料蒐集 06
● ChatGPT:加速文獻資料的尋找及分析彙整,提升前期研究效率。
● 潛在挑戰:對資料的準確性仍需人工進行判讀,以確保資訊的可 靠性。
註:本表忠實呈現共創工作坊參與者歸納之成果,包含各階段設計師的工作項目、AI工具應用及職能變化。
資料蒐集與靈感發想,使企劃與提案流程更具效率與 多樣性。中期階段則以Figma AI、Adobe Firefly與 Claude輔助提案修正與設計模擬,能快速生成視覺草 圖並提升展示完整度。然而,部分設計師指出,AI生 成內容雖加速構思過程,卻容易造成作品風格趨向同 質化與原創性減弱,產生依賴AI而忽略設計脈絡與創
造邏輯的養成。至後期階段,ChatGPT被應用於撰寫 溝通文件說明與專案報告,進一步提升作業效率。整 體而言,此領域的AI應用集中於「資訊整理」與「創 意視覺化」兩大面向,展現出高效率與高適應性,但 設計師仍需以策略性思維維持審美判斷與創作深度, 確保AI輔助不取代專業價值。
文獻爬梳、田野調查、提案發想、提案修正、設計執行、期中報告 創意整合、設計模擬、溝通討論、媒體運用
Midjourney, Adobe Firefly, Gamma, Napkin AI, Figma AI, MyEdit, ChatGPT, Claude, Nano Banana
提案發想 01
● Figma AI:提升提案完整度,幫助設計 師在展示方案時更加專業。
● Midjourney:有助於概念溝通和構圖 製作,促進設計師創意的視覺化表達。
提案修正 02
● Adobe Firefly與Nano Banana:提升 設計修正的執行效率,使設計團隊能夠更 快地進行調整與最佳化。
● 潛在挑戰:AI工具提供極大的便利性之 餘,會影響設計師對語氣和態度的判斷能 力,在某些交流情境中可能造成誤解。
設計執行 03
● Gamma與Napkin AI:增強設計執行 的靈活性,促進設計師和內容創作者之間 的協作,擴展內容報告的可能性。
設計模擬 04
● Adobe Firefly:透過AI模擬生成圖像 取代現有圖庫,創造更多的獨特性,從而 提升資源的多樣性和使用效率。
● Claude:迅速將設計稿轉化為可執行 的原型,幫助設計師進行使用者測試和意 見收集。
創意整合 05
● Napkin AI:從創意發想的角度出發, 強化設計師的創意整合能力,促進更多元 化的創意方案產生。
印刷輸出、設計完稿、結案報告、作品曝光 發票開立、款項入帳、後續追蹤、保固維護
ChatGPT, Suno
印刷輸出 01
● ChatGPT:提供印刷時的製程分析與材質 建議,提升設計師對印刷流程的掌握度。
空間及建築設計領域的AI應用以「模擬、規劃與協作」 為核心,展現出高度技術導向的特徵。於前期階段,
RoomGPT與Planner 5D被廣泛應用於空間概念生 成與可行性評估,使設計師能迅速呈現多元提案;然 而,生成結果往往未完全符合法規或現場條件,仍需 專業檢核與修正。中期階段中,Gemini與Leonardo.
AI協助效果模擬與渲染生成,大幅提升設計呈現效率; Khroma與Reroom則支援材質替換與色彩搭配,改
● 空間及建築設計 AI工具強化/ 減弱設計師職能
工作項目
AI工具
善決策流程。部分設計師指出,雖AI能顯著提升效率, 但也可能削弱對質感與空間意象的感知力。至後期階 段,Napkin AI與Planner 5D被用於施工文件與跨專 業協調,強化設計溝通與工程管理的精確性。整體而 言,AI工具提升了空間設計的效率與可視化能力,惟 仍需人為判斷與實務經驗參與,以維持空間整合與創 意詮釋的深度與精確度。
前期
需求了解、提案發想、預算初估、專案報價、合約擬定、田野調查、前期溝通、案例研究 資料蒐集、技師協調、丈量測繪、現況建模、投報率計算、企劃撰寫、法規研究、可行性評估
ChatGPT, Gamma, NotebookLM, Planner 5D, Gemini, Otter.ai, RoomGPT
提案發想 01
● RoomGPT:增加更多樣的創意風格提案。
● 潛在挑戰:導致設計師對於案例分析及空間運用解讀的能 力下降。
合約擬定 02
● Gemini:協助合約擬定,讓設計師可以專注在設計服務上。
● ChatGPT:有效地加速合約的閱讀時間。
前期溝通 03
● Otter.ai:快速製作會議紀錄,提高會議的生產力。
現況建模 04
● Planner 5D:在現況建模時可以透過AI輔助進行。
● 潛在挑戰:可能會遇到不符合現實法規面的問題, 導致產出無法使用的方案。
註:本表忠實呈現共創工作坊參與者歸納之成果,包含各階段設計師的工作項目、AI工具應用及職能變化。
小結
綜觀兩個領域的共創結果,普遍共識認為AI技術的導 入顯著提升工作效率、加速流程執行,並拓展創意發想 的可能性與視覺化呈現的表現形式。然而,AI工具的 便利性同時也帶來對設計師能力的潛在影響,例如:獨 立思考與判斷力的弱化、對細節敏銳度的下降,以及傳 統設計軟體操作技能的相對邊緣化。因此,設計師未來
需具備善用AI工具的策略性思維,能在加乘創作效率 的同時,保持對專業判斷的掌握與對設計品質的堅持。 此一探索過程亦幫助工作坊參與者進一步意識到:AI 並非取代設計師,而是促使設計師重構自身職能定位、 強化不可取代的價值核心。
中期 後期
溝通討論、時程規劃、效果模擬、提案發想、專案報價 設計修正、限制評估、設計執行、施工說明、界面整合 工法應用、材料應用、需求調查、需求調整、坪數計算 量體分析、工程計劃、設計圖說、系統圖面整合
Gemini, Khroma, Gamma, Reroom, ChatGPT, Leonardo.AI
設計圖說 01
● Gamma:高效製作專業簡報,在設計 提案的呈現過程中能有效提升內容的完整 性與專業度。
● 潛在挑戰:可能導致設計師在操作與學 習專業設計軟體方面的能力逐漸弱化。
需求調整 02
● Reroom:提供快速材質替換與視覺化 的功能,部分取代傳統設計師對材質細部 進行調整的過程,進而提升修改效率。
設計執行 03
● Khroma:在色彩搭配與設計靈感生成 上提供更多創意。
● 潛在挑戰:可能逐漸削弱自身在色彩思 維與創意發想上的主動性與思辨能力。
效果模擬 04
● Gemini:能自動化生成影像與渲染圖, 幾乎能完全取代傳統設計師進行效果圖渲 染的能力,縮短設計成果呈現所需的時間。
● Leonardo.AI:提升效果圖製作效率與視 覺品質,協助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更具專業 水準的呈現。
工法應用 05
● ChatGPT與Gemini:能快速生成結構 化的概覽建議。
施工說明 06
● ChatGPT:在施工文件與設計說明撰寫 提供語言上的流暢性與邏輯性,使得相關 文本更清晰易懂。
工程執行、變更設計、監造施工、設計出圖 施工協調、工期回報、細部設計、項目檢核 調整收尾、結案報告、保固維護、發票開立
Planner 5D, Napkin AI
設計出圖 01
● Planner 5D:在平面配置與空間規劃上具 備直覺化的優勢。
● 潛在挑戰:在渲染效果圖的精細度與真實 感上相對不足,因而在專業設計呈現上削弱 了設計師進行高品質渲染的能力與自主性。
工期回報 02
● Napkin AI:在溝通過程,能提升與使用 者互動的效率與準確度,透過自動化的生成 機制,簡化了資訊交換流程,更在某些情境 下能完全取代傳統手動輸入的繁瑣作業。
設計職能 需求的演進
本研究將設計職能需求的演變歷程視為一個隨科技發展 不斷推進的時間軸。隨著技術背景與社會情境的轉變, 設計的功能、載體與互動形式也展現出差異化特徵。整 體而言,設計職能的需求演變可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包含「數位化前階段」、「數位化與人工智慧並行階段」 及「虛實整合階段」。此三個階段不僅體現了工具與媒 介的遞嬗,更彰顯了人類生活型態與設計觀念的轉化。
本研究期望透過各階段職能需求的梳理,協助設計師掌 握設計產業在不同時代下的能力需求,進一步理解設計 專業如何與科技共進。對於有志投入此領域的設計師而 言,此脈絡可作為職能培養與職涯發展的參考依據,有 助於及早布局未來所需之核心能力與角色定位。
設計產業之範疇及定義
數位化前階段
數位化與人工智慧並行階段
虛實整合階段
此階段主要位於數位化尚未普及的時期,人們日常生活中以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進行資訊 獲取,設計師倚重手繪、拼貼、印刷和實體模型等實體設計操作工具。設計需求強調在有限 的資源與傳播渠道中,以明確的形式與結構進行表達,無論是追求視覺的即時傳達,或重視 實體尺度與工法精準度,皆展現出以人工技術為核心的單向創作與溝通特徵。
設計數位化可追溯至20世紀中葉,1963年的 Sketchpad 為最早的電腦輔助繪圖系統,開啟 人機互動的先例,奠定空間及建築設計的數位基礎;而視覺傳達領域亦進入數位繪圖與排版 時代。進入21世紀後,人工智慧的發展使設計逐步轉向智慧輔助,設計師能以AI快速生成 與修正方案,並透過網路平台即時分享與全球傳播。此階段的特徵在於跨領域整合與虛實應 用的萌芽,設計需求從單一表現逐漸擴展至強調效率、多樣性與互動性的複合目標。
展望未來,設計將不再局限於螢幕或實體媒介,而是直接融入人類生活環境中。設計將以沉 浸式體驗為核心,結合空間、影像與使用者之間的即時互動,並強調個性化與共創性。在此 情境下,設計不僅是資訊傳遞的工具,更成為塑造生活環境與人機互動的新型態介面。此一 階段將徹底打破數位與實體的邊界,使設計真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領域:
從傳統技術執行走向策略與科技的整合實踐 歷經手工技術到數位科技,再邁向AI與虛實整合的轉 變,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領域之設計師的職能亦隨之演 進。早期以實體媒材進行拼貼創作完成視覺構成與敘事 表達,再到以手繪技法為主的設計實踐逐漸興起,並結 合地方社交互動與印刷製作形成完整的創作流程。隨著 數位科技的發展,設計工作進入電腦化階段,設計師需 同時掌握數位繪圖、品牌經營、資料分析等能力,進而 發展出人機協作與AI輔助的工作模式。邁入結合AI共
創、AR/VR應用與敘事設計的虛實整合階段,設計師 的角色從美學輸出者蛻變為策略解決者與科技整合者。
對視覺傳達/商業設計師而言,未來的關鍵將不再僅限 於視覺創意表現,更關乎是否具備科技應用、資料詮釋 與趨勢預測的能力。唯有持續學習、擁抱科技、整合人 文與產業需求,方能在多變的設計場域中創造長期影響 力與個人職涯價值。
●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
時間軸
職能需求
一、傳統設計技術與工具:多依賴實體工具與人工技術,是數位化前設計產業的重要基礎。
● 色彩調配 ● 手繪技法表現 ● 手動印刷製版能力
二、文字與資訊處理:以知識與文字為核心,屬於設計相關的輔助與研究性需求。
● 寫作能力 ● 語文翻譯 ● 紙本文獻蒐集 ● 資訊判斷與接收
● 紙本合約擬定與管理 ● 行政與專案執行支援能力 ● 人工作業與資料傳遞執行力 數位化前階段
三、溝通與社交互動:人際互動與業務拓展能力,展現出設計產業中溝通與經營的重要性。
● 設計溝通 ● 地方經營 ● 商業機會開發
四、行政與作業流程:反映過去產業運作仰賴人工與紙本流程的特色。
一、專業設計技術:設計師的專業基礎與技術能力,將直接影響作品的產出品質與專業性。
● 電腦繪圖 ● 智慧財產權管理
二、資訊蒐集與分析:聚焦於知識獲取與整合,是設計研究與決策的核心環節。
數位化與人工
智慧並行階段
虛實整合階段
● 市場調查 ● 資源管理 ● 數位資訊蒐集與篩選 ● 數位資料分析與詮釋 三、思維與判斷能力:設計師的思維框架與決策能力,將決定專案是否能有效運作並創造價值。
● 商業思維 ● 決策能力 ● 專案管理 ● 團隊合作 ● 跨域整合能力 四、表達與美感能力:著重於設計表達與形象塑造,是專案推進的工具,也關乎設計師的個人影響力。
● 商務談判 ● 文字表達力 ● 品牌經營與管理 ● 美學與設計敏感度
五、個人特質與學習力:反映設計師內在驅動力與持續成長的能力,是因應快速變動環境的關鍵基礎。
● 好奇心 ● 自主學習能力 ● 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一、未來科技與工具應用:聚焦於科技驅動的設計能力,顯示未來設計實踐高度依賴數位工具與新興媒介。
● 科技適應力 ● AI共創能力 ● AI工具操作能力 ● AR/VR設計應用 ● 虛實整合能力
二、創意與思維能力:強調創意生成與邏輯思考的整合,是設計從靈感激發到策略落實的重要過程。
● 創造力 ● 敘事設計 ● 策略性思考 ● 整合性思考
三、表達與認知能力:強調感知、解讀與表達,是連結使用者經驗與設計成果的核心。
● 同理設計 ● 趨勢預測 ● 資訊識讀能力 ● 設計之文化敏感度
四、個人特質與自我發展:設計師個人內在成長,反映自我定位、專業養成與持續發展的需求。
● 自我整合能力 ● 終身學習能力
註:本職能需求架構係忠實呈現共創工作坊討論成果,並參考新加坡未來技能 (SkillsFuture Singapore)* 所發布之設計技能框架 (Skills Framework for Design),歸納出各階段設計人才的核心職能需求。
* SkillsFuture Singapore (n.d.). Skills Framework for Design. Retrieved September 26 2024 from https://www.skillsfuture.gov.sg/sfw/design/
空間及建築設計領域: 從手作職人邁向數位整合型實踐者
在科技浪潮與建築生態快速變動下,空間及建築設計 師的職能正朝向更高層次的整合與管理。早期設計實踐 以手繪表達與實體模型製作為核心,設計師多依賴工法 經驗與空間感知,兼顧藝術表現與工程可行性。隨著數 位技術興起,電腦操作已成為設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 環,電腦輔助設計(CAD)、電腦輔助製造(CAM)與電 腦輔助工程(CAE)等軟體具備3D視覺化介面,有助於 模擬空間中的不同系統及其介面,並進行效能分析,顯 著提升設計效率與溝通精準度。
● 空間及建築設計
時間軸
數位化前階段
數位化與人工 智慧並行階段
職能需求
虛實整合階段
進入虛實整合階段後,AI與自動化應用逐漸融入設計 過程,設計師能運用數位孿生、AR/VR模擬等技術進 行方案驗證與沉浸式體驗,強化跨域協作與使用者溝 通。整體而言,空間及建築設計師需兼具創造力與技術 整合能力,能跨越美學、工程與科技之間的界線,方能 在變動的環境中持續創新、實踐永續與創造長遠價值。
一、測量與工具操作:強調設計前期對實體空間的精準測繪與技術操作能力,結合傳統工法與基本現場技能。
● 墨線運用 ● 手工丈量與測繪能力
二、繪圖與表達:著重於設計概念的視覺化呈現,透過手繪圖像與立體模型轉化設計構想,強化溝通與表達效果。
● 手繪草圖 ● 手寫圖說 ● 模型製作 三、設計專業與知識:聚焦設計師的專業技能與知識基礎,兼顧空間美學、法規知識與產業敏銳度。
● 空間設計 ● 法規理解 ● 趨勢預測
四、研究與資料蒐集:透過系統性蒐集與分析資訊,奠定設計前期的知識基礎與脈絡理解。
● 市場調查 ● 紙本文獻蒐集 ● 文獻整理與分析
五、溝通與協調:關注設計師與團隊、業主、使用者之間的互動與協作能力,強化專案執行效率。
● 質性研究 ● 團隊合作 ● 人際溝通技巧
一、測量與智慧化應用:聚焦於精準測量與智慧化技術應用,協助前端蒐集數據並進行空間或建築層面的整合。
● 數位測距方法和3D掃描 ● 智慧化系統整合 ● 材料自動計算能力
二、電腦輔助繪圖與建模能力:強調設計師在數位環境中運用電腦進行設計表達、建構與視覺呈現的核心能力,提升 設計溝通與展示效果。
● 2D繪圖能力 ● 3D建模能力 ● 效果圖製作 三、電腦輔助設計、製造與工程:著重於與系統互動,並運用電腦輔助技術進行設計方案的探索、分析與模擬,提升 設計方案發展和落實的能力。
● 人機協作 ● 指令設定與溝通能力 ● 參數式模型建構 ● 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四、AI與數位應用能力:聚焦於AI浪潮中所需具備的技術敏感度與應變能力,提升未來的適應性與創造力。
● AI工具學習能力 ● AI應用理解能力
一、法規與施工可行性:著重設計方案在真實環境中落地的可行性,確保工程符合法規的技術檢核與實作的執行力。
● 法規理解 ● 智慧機具操作能力 ● 工程落實能力
二、AI與自動化應用:聚焦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強化效率、準確性與資料管理能力。
● AI資料庫建構能力 ● AI工具應用能力 ● 專業AI深化應用能力 三、新興技術與沉浸式應用:強調虛實整合與新興技術的應用,提升設計互動性與體驗性。
● 數位孿生應用能力 ● 大型數位模型操作 ● AR/VR設計應用 ● 硬體設備導入體驗 四、跨界合作與技術整合:在多元專業與科技應用情境下,設計師需整合資源與技術達成設計目標。
● 跨領域整合能力 ● 新興技術掌握能力
註:本職能需求架構係忠實呈現共創工作坊討論成果,並參考新加坡未來技能 (SkillsFuture Singapore) 所發布之設計技能框架 (Skills Framework for Design),歸納出各階段設計人才的核心職能需求。
透過上一階段針對設計職能演進的共創與激發過程, 進一步評估各項職能的創新性與可行性,此一過程旨 在確保設計職能的未來發展能兼顧產業實際需求與技 術演進脈動。評估方法採用「點子優先級矩陣」(Idea Prioritization Matrix)作為核心分析工具,系統性篩
創新性職能
選與分類共創工作坊中產出的職能項目。透過創新性 與可行性交叉評估,有助於識別具前瞻性及落地潛力 的關鍵職能方向,進而為 AI 時代下的設計人才培育與 職涯規劃提供具體、可行的策略建議。
設計師為因應未來社會人工智慧技術之持續發展,而必須新創或培養之能力,甚至是未來才 會出現的專業技能。此類職能可能尚未在現今社會廣泛應用,然而,其潛在價值與未來運用 性,將成為設計師持續維持競爭力與專業發展的重要關鍵。
於未來社會人工智慧技術廣泛普及之後,仍能夠實際落實並被持續運用的設計職能。此類職 能不僅具備高度可實踐性,亦在設計產業中展現出穩定且持續的需求,因而成為設計師專業 發展的重要基礎。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職能創新性與可行性評估過程
經由24位設計師的評分與篩選,彙整出在兩大設計領 域中具備較高創新性與可行性較的關鍵職能。由此可觀 察到,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領域的設計師普遍將 AI 視 為「助力」而非「威脅」,並強調持續學習、跨域合作 與審美力等能力的並存。未來的職能角色更趨近於「人 機協作下的整合者」,亦即能整合技術與創意,發揮策 略性思維與引導力。
相較之下,空間及建築設計師的評分結果則呈現明顯的 兩極化趨勢,一方面對AI應用抱有高度期待,例如建 置AI資料庫、應用機器人施工等前瞻技術;另一方面,
●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
創新性職能
可行性職能
● 空間及建築設計
創新性職能
設計現場仍高度依賴測繪、溝通協調與空間規劃等基礎 實務技能。此差異顯示該領域的數位轉型深受產業鏈結 構與傳統作業需求所限制,但整體仍對AI工具的導入 抱持開放且積極的想像。
整體而言,視覺傳達/商業設計強調「軟實力」與「人 機共創」,如學習力、好奇心、美學與跨域合作等被視 為關鍵職能;而空間及建築設計則反映出「基礎實務能 力」與「前瞻技術應用」之間的落差,突顯該領域正處 於傳統實務與數位轉型的交會階段,需同時應對既有現 場需求與未來技術發展的雙重挑戰。
● AI共創能力(創新性10.0,可行性9.4) 顯示設計師普遍認為 AI協作是既前瞻又能落地的重要職能。
● 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創新性9.9,可行性8.6) 反映出持續學習被視為面對快速變化最關鍵的核心能力。
● 跨域整合能力(創新性9.7,可行性9.8) 創新性與可行性皆高,代表設計師相信跨領域的合作已經是現實中必備的職能。
● 好奇心(可行性10.0,創新性8.8) 被視為驅動創新的最基礎心態,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能立即應用。
● 美學與設計敏感度(可行性9.7,創新性6.3) 依舊是視覺設計師的核心,雖然創新性相對較低,但其穩定性使之成為 AI 無法輕易取代的價值。
● 新興技術掌握能力(創新性9.6,可行性8.8) 例如 BIM、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等新工具,展現出設計師對於數位轉型的高度重視。
● 智慧機具操作能力(創新性9.2,可行性6.4) 富有想像空間,然實務落地仍具門檻,顯示願景與現實間存有落差。
● AI資料庫建構能力(創新性8.6,可行性8.4) 顯示建築領域對資料驅動設計的期待。
● 空間設計(可行性10.0,創新性1.6) 為基礎卻不可或缺的核心職能。
● 團隊合作(可行性10.0,創新性1.8) 已是常態化的作業模式與基本能力,為建築實務的核心要素。
● 手工丈量與測繪能力(可行性9.8,創新性1.0) 屬於高度技術性的基礎實務能力,為空間設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創新性職能
註:創新性與可行性評分以0至10分表示,0分為完全不具備該特性,10分為極為具備該特性。每組(5至7人)成員分別進行獨立評分後加總, 再取平均數作為該項職能之最終評分與後續分析依據。
為進一步解析兩大設計領域中各項職能在AI時代下的 發展潛力與實務價值,本階段將工作坊設計師針對各 職能所給予的創新性與可行性評分結果進行統整,繪 製出創新性與可行性雙軸矩陣圖。橫軸代表創新性(由 左至右為創新性低至高),縱軸代表可行性(由下至 上為可行性低至高),並以該輪評分之平均數為基準, 標記虛線將整體職能分布劃分為四個象限。
此四象限矩陣可作為評估AI時代下設計師職能布局與 轉型策略的重要分析工具,有助於辨識應積極強化與 投資的重點能力、可持續觀察的潛力職能、目前仍須 保留的核心技能,以及逐步被淘汰或重塑的職能類型。 藉此提供產官學研進一步制定設計教育、人才培育與 未來職能發展的藍圖參考。
創新性與可行性矩陣之四象限意涵說明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可
行
實用基礎職能
(可行性高但創新性不足)
目前設計實務中穩定且成熟的職能, 雖然創新性相對有限,但具高度實用價值, 是設計師日常工作的基礎能力。
可
行
性 低
低優先職能
(創新性與可行性皆低)
此類職能可能面臨市場需求減弱或技術汰換, 在資源有限時可列為次要發展項目, 或透過再設計賦予新價值。
未來關鍵職能
(具創新且可行)
性 高 創新性低 創新性高
兼具創新思維與落地可行性的設計職能, 應列為未來優先投入與培育的重點方向。
前瞻探索職能
(創新性高但落地難)
此類職能具高度創新潛力, 但目前落地性不足、技術成熟度仍有限。 宜持續觀察與實驗,作為長期發展方向。
從創新性與可行性矩陣的分析可見,視覺傳達/商業設 計領域的職能呈現出創新導向與實務穩定並存的格局。 其中,位於右上象限的「未來關鍵職能」,如AI共創 能力、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跨域整合能力、設計之文化 敏感度與創造力,兼具高度創新性與可行性,顯示設計 師已普遍意識到AI與跨領域協作將成為未來設計流程 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這些職能不僅有助於發揮人機 協作的創意潛能,也體現出設計師在AI時代下,對於 創造力與文化詮釋力的持續追求。
相對地,左上象限的「實用基礎職能」,如數位資料分 析與詮釋、決策能力、寫作能力、設計溝通與自主學習 能力,展現出高可行性但相對較低的創新性。此類職能 多屬於設計專業的基礎技術與通用能力,仍是專案推進 與日常溝通的重要支柱。
右下象限的「前瞻探索職能」,如虛實整合能力、整合 性思考、品牌經營與管理,則展現出高度創新潛力,但 目前落地實行門檻相對較高。這顯示設計師正積極嘗試 從傳統的視覺傳達工作,進一步拓展至策略、品牌與系 統性設計等更具整合性與前瞻性思維的層面,可作為未 來中長期職能培育與實務應用的關注方向。
左下象限的「低優先職能」,多屬於技術門檻較低、重 複性高且易於標準化的工作項目,如手動印刷製版、紙 本合約擬定與管理、語文翻譯等。這些職能在數位轉型 與自動化技術快速發展下,其實務需求已逐漸式微或可 由AI工具快速替代,導致其在創新性與可行性評分中 皆偏低。此結果反映出若資源有限,應優先將此類職能 視為可精簡或轉型的項目,並重新思考其於設計流程中 的必要性與定位。
整體而言,視覺設計師在AI時代的發展關鍵,在於如 何整合技術理解、文化詮釋與策略思維,從單純的技 術執行者,進化為設計決策的推動者與創新系統的引 導者。
可行性
● 設計溝通
● 自主學習能力
● 寫作能力
● 決策能力
● 文字表達能力
● 趨勢預測
● 商務談判
● 手繪技法表現
● 數位資料分析與詮釋
色彩調配、紙本文獻蒐集
● 智慧財產權管理
● 商業機會開發
● 美學與設計敏感度
● 數位資訊蒐集與篩選
● 市場調查
● 策略性思考
● 資訊判斷與接收
● ● 資源管理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 好奇心
● 跨域整合能力
● 資訊識讀能力
● 團隊合作
● 專案管理
● AI共創能力
● 自我整合能力
● AI工具操作能力
● 科技適應力
● 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 敘事設計
● 設計之文化敏感度
● 同理設計
● 商業思維
● 品牌經營與管理
● AR / VR設計應用
● 電腦繪圖
● 創造力
● 虛實整合能力
● 整合性思考
● 人工作業與資料傳遞執行力
● 行政與專案執行支援能力
● 終身學習能力
● 語文翻譯
● 紙本合約擬定與管理
● 地方經營
● 手動印刷製版能力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領域之創新性與可行性矩陣圖
在空間與建築設計領域中,職能分布呈現出技術革新 與現場實務並進的雙軌現象。右上象限的「未來關鍵 職能」,包含新興技術掌握能力、大型數位模型操作、 工程落實能力與參數式模型建構,顯示設計師正逐步 將AI與數位工具納入設計流程,發展出結合高效執行 與創新突破的設計模式。這些能力不僅有助於提升設 計精準度與可視化呈現,也反映產業正積極轉向智慧 建築的發展趨勢。
4.4
8.7
整體而言,空間及建築設計的職能演進,正從技術操作 導向邁向資料導向與策略整合,設計師的角色將從單一 的製圖者與執行者,進化為整合智慧系統、引領永續轉 型的策劃者與協作者,代表著此領域正處於數位轉型的 關鍵轉捩點。 ● 空間及建築設計 職能平均數
左上象限的「實用基礎職能」如空間設計、團隊合作、 手工丈量與測繪能力、3D建模能力,以及2D繪圖能 力等,則為設計師當前最熟悉且廣泛應用的技術組合, 展現出空間及建築設計在現階段仍高度依賴現場執行 與技術落地的實務特性。
右下象限的「前瞻探索職能」如智慧機具操作、AI資料 庫建構與數位孿生應用等能力,則具備高度創新潛力, 惟在技術成熟度、產業接受度與法規支持上仍有落地挑 戰,顯示未來空間及建築設計將邁向數據驅動、永續導 向與智慧決策結合的發展模式,但現階段尚處於實驗與 觀察階段。
左下象限的「低優先職能」如手繪草圖與手寫圖說等傳 統技能,隨著數位工具普及,實務需求日漸減少,建議 可作為傳承性或輔助性技能保留,並逐步引導轉型。
● ● 空間設計 團隊合作
● 3D建模能力 可行性
● 質性研究 ● 手工丈量與測繪能力
● 效果圖製作
● 模型製作
● 趨勢預測 ● 法規理解 市場調查
● 紙本文獻蒐集、人際溝通技巧
● 2D繪圖能力 ● 文獻整理與分析
● AI應用理解能力
● 跨領域整合能力
● AI工具學習能力
● 指令設定與溝通能力
● 建築資訊模型
● 專業AI深化應用能力
● AR / VR設計應用
● AI工具運用能力
● 材料自動計算能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 工程落實能力
● 參數式模型建構
● 大型數位模型操作
● 新興技術掌握能力
● AI資料庫建構能力
● 數位孿生應用能力
● 硬體設備導入體驗
● 手寫圖說
● 數位測距方法和3D掃描
● 手繪草圖
● 墨線運用
● 人機操作
● 智慧化系統整合
● 智慧機具操作能力
空間及建築設計領域之創新性與可行性矩陣圖
機會挑戰與解方
為深入探討AI時代對設計產業所帶來的影響,本階段 採用世界咖啡館 (World Café) 共創方式,聚焦於生成 式AI與數位轉型加速發展的背景下,思考設計師的角 色是否因此拓展出更多發展機會,或反而面臨前所未見 的職涯挑戰。
透過工作坊參與者的討論與觀點彙整,首先整理出「視 覺傳達/商業設計」與「空間及建築設計」兩大領域設 計師在AI時代下共同面臨的發展機會與挑戰,並進一 步提出具體的解方。再依據兩大領域的產業特性與專業 屬性,補充其在AI應用與專業轉型上的差異化觀察。
本節內容不僅反映設計現場對未來轉型的深切關注,也 揭示業界在技術導入、專業定位與自我成長等多重面向 的實務洞察。期望藉由此分析,為設計人才在AI驅動 的時代中提供具參考價值的策略視角與行動方向。
兩大設計領域共通的發展機會、挑戰與解方 AI技術為設計產業開啟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與挑戰。整 體而言,設計師的專業角色正從「執行創作者」轉變為 「整合型思考者」,跨域合作與策略導向的重要性日益 提升。AI大幅提升設計流程的效率與可及性,讓設計 師能更快地完成資料收集、概念提案與國際溝通。然 而,也因門檻下降與自動化普及,帶來創意流失、同質 化與市場競爭白熱化等現象。設計師若缺乏原創思維與 判斷能力,易被技術工具取代,導致專業價值被稀釋。
因此,未來的關鍵在於如何建立人機協作的新平衡。透 過強化創作脈絡意識與倫理自覺,讓AI成為設計思考 的延伸而非替代,並在教育與實務中推動AI職能訓練、 流程標準化與持續學習機制,確保設計師的專業韌性。
此轉變也促使設計師需具備更高層次的整合能力與全球 視野,將AI作為創新資源而非威脅,進一步重塑設計 專業在未來社會的價值地位。
類別 機會
跨域融合與創意發展
工作流程改善與 效率提升
促進學習與再培訓機會 專業角色再定義與 價值重塑 國際連結與市場拓展
倫理與版權治理
AI技術促進跨領域合作,拓展創 意來源並提升構想速度。
AI能加速資料彙整、概念發想與 視覺提案,提升專案管理效率。
AI翻譯與國際上場趨勢分析降低 語言與地域障礙,擴大國際合作 機會。
設計師從單一創作者轉型為策略 規劃與整合者。
AI促進設計師快速掌握新工具與 跨域知識。
公部門、產業機構與公眾開始重 視AI生成內容規範化。
AI生成風格同質化,削弱原創性 與文化深度。
生成內容缺乏精準度,需投入大量 時間修正與校稿。
AI降低進入門檻,造成市場競爭 者增加,同事加劇市場削價競爭。
設計專業價值弱化、業主誤解AI 應用而削弱設計主導權。
技術與工具迭代快速,易陷入認知 與注意力負荷。
缺乏對版權與著作權的正確認識, AI生成內容亦可能引發風格剽竊 與智慧財產爭議。
建立創作脈絡意識、強化設計敘事 與文化詮釋能力,推動「人機共創」 策略導向。
建立AI協作流程與標準化操作手 冊,發展團隊共用工具組合包。
強化個人品牌與設計差異化策略, 發展具全球視野的專業定位。
制定設計專案分工與AI使用界線說 明,使業主與公眾認知到設計決策 價值。
建立持續學習制度與AI時代職能課 程模組,促進與提升實務連結性。
推動AI設計倫理教育與案例分享, 建立產業自律規範與法制對應。
兩大設計領域之差異化重點比較與發展路徑 雖然「視覺傳達/商業設計」與「空間及建築設計」 同樣受到AI浪潮的影響,但其產業性質與應用深度 迥異,導致面臨的挑戰與發展策略各有側重。視覺傳 達/商業設計強調影像創造與品牌溝通,AI生成工具 的高度可用性讓創作門檻大幅降低,也使市場更趨競 爭性,因此,設計師需透過文化詮釋與品牌策略來維 繫差異化與原創力。相對地,空間及建築設計在設計 的不同階段皆與實體空間與物質性的限制密不可分, 且涉及複雜的法規、結構與工程條件,AI應用主要集 中在空間提案的影像生成、模型建構、模擬與成本控
面向
產業特性
AI導入重點
AI應用困境
專業深化方向
未來職能轉向
制,雖能提升提案效率,但也引發技術依賴與專業界 線模糊的問題。
整體而言,視覺傳達/商業設計的轉型焦點在「創意深 化與策略升級」,而空間及建築設計的關鍵則在「專業 技術與人機協作再定義」。前者需防止創作被AI風格 淹沒,後者則需平衡效率與專業判斷。兩者的共通點是 建立AI輔助下的人本設計價值,確保設計師在科技主 導的時代中,仍能以思維深度與文化洞察維持不可取代 的專業地位。
視覺傳達/商業設計
案件週期短、內容多元、商業應用快 速變化。
側重影像生成、平面構圖、品牌溝通 與數位內容生產。
容易過度依賴生成式影像工具,導致 創作思維退化。
強化原創設計語彙、文化敘事與策略 性品牌設計。
從設計專案執行者轉向「整合創意策 略師」。
AI時代為設計人才帶來了多重發展契機,包括跨領域 融合、工作效率提升、國際連結強化、自主創作擴展與 學習門檻降低等。AI工具不僅能加速設計流程、拓展 創意發想,也能協助設計師進行市場研究與趨勢分析, 強化作品能見度與全球競爭力。然而,這些新契機亦伴 隨潛在挑戰,例如設計師可能面臨創意流失、專業價值 稀釋、市場競爭加劇、資訊落差與判斷困境等問題。對 AI工具的過度依賴,可能導致作品風格趨於同質化, 而技術門檻的降低也使非專業人士更容易進入市場,進 一步加劇專業設計市場的競爭。此外,AI生成內容的 著作權歸屬與資料準確性問題,也日益成為設計實務中 不可忽視的倫理與風險議題。
空間及建築設計
案件週期長、技術複雜、涉及法規與 工程知識。
側重3D模型建構、BIM資料整合與 空間模擬。
需耗費大量時間修正AI生成模型、確 認尺寸與技術精準性。
深耕結構、法規與永續等不可替代的 技術領域。
從設計專案執行者轉向「整合創意策 略師」。
為回應上述挑戰,本研究配合專家訪談提出多項因應策 略,包括強化原創思維與創作脈絡意識、導入AI協作 流程與標準化訓練、重塑個人品牌與差異化定位、建立 設計說明以突顯設計決策價值、推動持續學習與人才再 培訓制度等。未來,設計師應深化AI共創能力、倫理 判斷與版權意識 [X5],並培養面對生成式AI的批判性 思考能力 [X10],以提升在未來工作場域中的應變力與 專業價值。這些策略有助於設計人才在科技驅動的環境 中有效掌握工具、保有設計本質,並持續在變動快速的 產業中展現競爭力與獨特性。
總結
《2025台灣設計人才調查報告》旨在系統性描繪台灣設計人才的現況與未來挑戰,並在面對AI時代的產業 轉型與職能結構重組時,重新定位國家的人才發展策略。
結論總覽:
設計專業朝向策略整合與數位共創轉型
本次研究顯示,台灣設計生態系統正處於轉型臨界點,一方面展現出強勁的產業韌性與創意能量,另一方面則必須 正視教育調適與職能重構的迫切課題。整體設計專業正從傳統的技術執行者,轉型為策略整合者與數位共創者。
1
2
結構性挑戰浮現:
台灣設計產業雖然穩定成長,2024年營業額達約新臺幣1,900億元,但設計教育端卻面臨學生人數 持續下降、科系縮編的挑戰,形成「產業擴張、人才供給收縮」的結構性矛盾。
學用落差待弭平:
職場最需強化的能力已轉向「商業談判」、「商業模式創新」與「專案管理」等策略與商業思維 導向的能力,而非教育階段側重的基礎實作技能,反映出教育與產業間的顯著落差。
AI加速角色重塑:
AI技術的導入正將設計師的角色從單純的創意輸出轉變為策略整合、資料洞察與跨域協作的新樣 貌。未來的關鍵職能包括「AI共創能力」、「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與「跨域整合能力」。 3
薪酬與制度化渴望:
整體設計從業者對「薪資滿意度」與「職涯發展滿意度」普遍偏低。同時,設計人才高度期望公 部門能支持國際交流與制度化職涯路徑(如設計相關公職職缺與任用制度)。
研究貢獻:
鏈結政策、產業與教育的整合觀察框架
1
2
提供政策制定依據
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掌握設計產業與人才脈動的依據,特別是在全球設計 競爭與AI浪潮下,協助國家重新定位人才發展策略。
3
奠定實證支持基礎
為設計教育與人力資源政策的改善提供了實證支持,透過量化與質性研究 方法描繪出設計人才的發展樣貌。
打造行動策略參考
期望成為未來設計人才培育、跨域創新與AI時代設計治理的重要行動參 考,以建構一套能夠連結教育、產業與政策三方的整合性觀察框架。
行動策略與建議
根據報告研究結果及對AI時代職能轉型的深入探討,以下分別對政府、產業界、教育界及設計人才提出具 體的行動策略與建議:
1
對政府(公部門)之行動策略與建議
公部門應扮演人才循環與制度建構的推動者,以回應設計人才對國際接軌與穩定職涯路徑的渴望。
策略方向
國際交流補助制度常態化
健全設計專才任用制度
建議與說明
應常態化公費考察與國際設計交流補助,例如提供設計考察旅行、
駐村交換、海外工作坊等資源,以提升設計人才的國際視野與跨文 化實作經驗。此為設計從業者最期待的公部門服務。
針對設計相關公職職缺制定明確的用人標準與任用制度。強化設計 職能在公共政策、都市治理、社會創新等領域的應用場域,回應人 才對制度化職涯路徑的需求。
建立競賽與媒合平台
整合現有設計獎項,建立平台加強賽後商業轉化與媒合投資資源。
協助個人與小型團隊(如自由工作者)提升市場能見度與競爭力。
規劃職涯續航支援機制
強化職涯階段的續航支援,包括中高階人才的轉職培力、創業輔 導、管理職培訓、跨域發展資源等,確保人才在變動中持續累積 能量。
2
對產業界之行動策略與建議
產業界應加速從「專業技術者」向「策略整合者」的角色轉型,並透過改善管理與協作機制,提升整體產業的吸引力 與留任率。
策略方向
強化商業與策略能力培訓
建議與說明
針對員工(特別是非主管職)加強「商業談判」、「專案管理」、「商 業模式創新」與「品牌管理」等策略與商業思維導向的職能訓練。
建立AI協作與標準化流程
重塑設計價值與主導權
改善薪酬結構與職涯支持
應建立AI協作流程與標準化操作手冊,並發展團隊共用的AI工具 組合包,以提升工作流程最佳化與效率。
制定設計專案分工與AI使用界線說明,使業主與公眾認知到設計 決策的價值,避免專業價值被AI應用所削弱。
改善薪酬結構,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待遇,以解決從業者滿意度普遍 偏低的問題。同時,提供更具彈性的升遷制度與職能培訓機會,確 保不同職級的職涯發展路徑更顯清晰。
對教育界之行動策略與建議
教育界應深化課程改革,導入跨域整合與策略思維,以培養具備高度適應力與全球競爭力的未來設計人才。
策略方向 建議與說明
加速跨域整合課程導入
強化策略與商業思維訓練
推動人機共創教育模組
定位設計專業新角色
系統性導入跨域整合、國際觀養成、科技應用能力等模組。例如, 空間及建築設計可結合都市規劃、環境心理學與資料科學等跨學科 合作課程。
在課程中引入市場數據分析與趨勢洞察,並在設計決策中加入策略 性思維。透過實務專案加強學生的「商業談判」與「商業模式創新」 能力。
建立持續學習制度與AI時代職能課程模組,鼓勵學生熟悉AI輔助 設計工具,並透過模擬專案或與業界實習,將技術應用於實際設計 案中。
例如針對視覺傳達/商業設計專業,應鼓勵其拓展至「人本諮商、
資訊偵查、策略監督與技術規劃」等多重任務,而非僅侷限於美感 輸出。
對設計人才之行動策略與建議
設計人才應採取主動學習與複合轉型的策略,將AI視為專業能力的延伸,並持續強化核心競爭力以建立差異化 價值。
策略方向 建議與說明
持續強化原生創意與 專業判斷
積極培養未來關鍵職能
建立差異化與個人品牌
積極尋求國際視野與合作
持續深化對設計理論、美學原則與專業技術的掌握,避免過度依
賴AI生成內容而影響專業判斷力,並透過專案實踐保持技能的獨 特性。
應積極培養被評估為兼具高度創新性與可行性的未來關鍵職能,包 括「AI共創能力」、「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與「跨域整合能力」。
積極與其他產業及國際團隊進行合作,運用AI工具降低語言與技 術障礙,拓展創新模式與市場機會。 4
在快速生成的設計環境下,個人風格與專業定位至關重要。應透過 作品集表現與平台經營,提高作品的辨識度與市場競爭力,有效在 市場趨於同質化的挑戰中脫穎而出。 結語
綜觀本次研究結果,台灣設計產業與人才處於轉型與再 定位的關鍵時刻。面對AI浪潮與產業跨域融合的趨勢, 設計角色已不再僅止於創意執行,而是逐漸成為串連策 略、技術與社會價值的關鍵橋樑。當前設計生態系的挑 戰,不僅在於個體的專業精進,更在於如何建立能促進 整體連結與資源共享的制度化支撐體系。
多位設計協會理事長指出,台灣設計領域仍缺乏系統性 的整合平臺,跨領域合作與產學接軌多仰賴個別人脈與 單點連結,難以形成長期而穩定的協作能量。未來若能 由一個具公信力與長遠視野的策略性機構,專責推動跨
領域交流、產學合作與國際人才媒合,將有助於突破現 有框架,使設計能量在教育、產業與國際層面產生更深 層的連動。
此類機構或平臺可扮演「設計生態系統整合者」的角色: 一方面串聯各設計協會、企業與學校,促進資源流通與 人才培育;另一方面建構國際交流與實習合作的制度化 機制,協助台灣設計與全球市場接軌。當跨域協作與國 際鏈結得以常態化運作,台灣設計不僅能強化的產業韌 性,更能在全球創新浪潮中展現持續進化的競爭力。
附錄
專家名單
編號
姓名 單位職稱
受訪日期
衛萬里
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X1 2025/05/07
簡佑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優聘教授
X2 2025/05/15
康弘毅
有數科技顧問有限公司資深統計分析師
X3 2025/05/26
王德明
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
X4 2025/07/22
李宛玲
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 X5
林彥穎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
陳秀真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
2025/07/22 2025/07/24
2025/07/22 2025/07/23
2025/07/22 2025/07/24
X8 2025/07/22
黃偉倫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
謝舒婷 台灣互動設計協會理事長 X9
2025/07/22 2025/07/24
吳可久 X10 2025/08/13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院長兼設計博士班所長
吳志富 大同大學副校長兼設計學院院長 X11 2025/08/13
傅銘傳 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X12 2025/08/14
依專家受訪時任職之單位與職稱列載
感謝誌
系列報告
本研究團隊謹致誠摯謝意,感謝衛萬里教授、簡佑宏教授與康弘毅資深統計分析師於研 究過程中積極參與問卷設計與統計分析討論,並在專家諮詢階段提供相關實務建議,對 本研究貢獻良多。同時,特別感謝王德明理事長、李宛玲理事長、林彥穎理事長、陳秀 真理事長、黃偉倫理事長、謝舒婷理事長、吳可久院長、吳志富副校長及傅銘傳院長, 針對設計產業實務現況與人才培育方向提供寶貴觀點與建議。
最後,誠摯感謝所有參與本次問卷調查與共創工作坊的設計從業者,您們的回應為本研 究注入無可取代的深度與價值,成就本報告的重要意義。再次致上由衷的感謝。
2021 年台灣設計人才調查報告
Taiwan Design Talent Report 2021
2023 年台灣設計人才調查報告
Taiwan Design Talent Report 2023
2025 台灣設計人才調查報告
Taiwan Design Talent Report 2025
發 行 人|邱求慧
總 編 輯|張基義 副總編輯|劉世南
執行編輯|陳玗君、劉宛育 研究顧問|簡佑宏
書籍設計|優仕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單位|點集創意有限公司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 前瞻研發組
地 址| 110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 133 號
網 址| https://www.tdri.org.tw
電
話| (02) 2745-8199
傳 真| (02) 3322-9028
出版單位|經濟部產業發展署
地 址| 106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 41-3 號
網 址| https://www.ida.gov.tw
電 話| (02) 2754-1255
傳 真| (02) 2703-0160
出版年月| 2025 年 12 月
版 次|初版
G P N | 1011401381
I S B N | 978-986-533-523-6(平裝)
定 價| 600 元(未販售)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保留所有權利。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 請徵求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同意或書面授權。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項目( CIP )資料
台灣設計人才調查報告
2025 = Taiwan Design Talent Report 2025 / 張基義 總編輯
- 初版 - -- 臺北市:經濟部產業發展署,2025.12
90 面;21 x 28 公分
ISBN 978-986-533-523-6(平裝)
1. CST:設計 2. CST:人才 3. CST:人力資源調查
4. CST:臺灣
關於台灣設計研究院
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 (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ion, TDRI) 於 2020 年成立,前身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Taiwan Design Center, TDC),是台灣唯一一個以設計為核 心,促進產業、社會、公共創新為目標的法人組織。主要任 務為運用「設計力」整合政府跨部會的資源,讓設計成為我 國重要施政價值與國家戰略,同時透過跨領域的知識整合, 協助政策環境導入設計思維,以設計驅動企業賦能,在台灣 打造設計領先型企業。
免責聲明
本報告係針對文獻、公開資訊和調查結果進行資料彙整及整 體分析,並非針對特定個案表示任何意見,亦不保證本報告 於未來仍維持準確、即時與完整性,故本單位不針對本報告 資訊內容擔保任何義務及保證責任,閱讀者因使用本報告資 訊所引發之任何損失或任何性質之費用,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