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WATER ON THE STONE WATER ON THE STONE

沯的意義,踩著石頭過河。緩慢的步伐與重複的動作,步履間的謹慎與敬意。水靜止,水流動,石頭覆蓋於水下,石頭露出水面,這些名詞與動詞的組合解釋著水與石不同時間點的狀態。這些狀態緩慢且重複,或將成一種週期

?水流經石頭時會留下短暫的痕跡後又恢復平常,一種週期性。時鐘的轉動, 月亮的陰陽圓缺,日期的跳動,都是對週期性的詮釋。 忠烈祠以「日期」作為紀念的節點,儀式的舉行與結束,也是一種週期性。但儀式,只存在於一年之中的十二分之一或十二分之二,是活著的人以不忘懷逝者、延續記憶的表現,短暫卻帶著強烈的紀念性。而日常,存在於一年之中的十二分之十,佔了大多數的時間卻了無意義,忠烈祠成了無紀念的空殼。

從「時間」、「儀式」與「紀念」三個視角回看臺南與忠烈祠,其歷程映照著城市的發展,慶典活動與民眾參與,是對過去記憶的一種持續性紀念。忠烈祠前身為日本神社,從祭祀日本天皇,轉化為紀念抗戰 烈士,至今逐漸趨向民眾化。儘管其身分歷經轉變,卻始終作為城市具公眾性與公共性的紀念空間。在紀念主體不再侷限於特定政治權力、儀式參與者逐漸轉向一般民眾,我想試著賦予這個場域新的建築與觀 看視角。

以1960年美國地景藝術的觀點重新詮釋忠烈祠,透過因儀式而臨時出現的結構,重新定義其「時間」、「儀式」與「紀念」,六座地景作為敘事的節點,在基地上編織成一個可以被互相閱讀的緊密關係。

"Six Scenes of the Landscape"六座地景

A"Directional Sign" 指標

第一個地景,3公尺高的裝置。2mm的金屬不銹鋼板是裝置的立面,遠觀能因金屬反射而使人注意 到它的存在,近觀它用立面記錄著時間的痕跡。

微微低下頭進入,是用感知提醒身體與心理空間上的轉換。黑暗中唯一的開口指引著前方的路徑,框 景是另類的暗示。

"Directional Sign" Front Facade Drawing
"Directional Sign" Right Facade Drawing
"Directional Sign"

Time 6:30

The facade of the installation at dawn
The facade of the installation at noon
The facade of the installation at dusk

Memorial Realm 紀念的場域

Secular Realm 世俗的場域

"Blurred Facade" 模糊的立面

第二個地景,橫跨兩個街廓的陸橋,是體育公園與竹溪寺、忠孝塔等宗教紀念空間的邊界。這層邊界定義了兩邊的 場域,從陸橋的一處緩緩爬升至另一端,便從世俗的場域進入紀念的場域。 金屬不銹鋼板的立面,使這層邊界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晴天時,立面會記錄時間的變化。雨天時,雨水會使這層 邊界模糊,在金屬不銹鋼板上留下水痕。

Facade" Plan Drawing "Blurred Facade"

The facade of the overpass at midnight 午夜陸橋的立面

Time 00:30

The facade of the overpass at noon 中午陸橋的立面

Time 12:30

The facade of the overpass at dawn 清晨陸橋的立面

Time 6:30

The facade of the overpass at dusk 傍晚陸橋的立面

Time 18:30

"Bridge and Toilet" 橋與廁所 第三個地景,跨越彼岸的橋與公廁。舊有的橋體通往竹溪寺與忠孝塔,帶有明確宗教目的與沉重的紀念氛圍。試圖 將這座橋體日常化,使其通向忠孝塔旁的公廁,刻意拉長上廁所的動線與步伐,轉化整趟過程為一種微型的儀式。 橋與廁所,兩個性質不同的公共空間,卻能有相似的感知體驗。踏上橋體,線性的空間讓人難以精準辨識自身所處 位置,只能倚賴聽覺感知,河水從腳下悄然流過。進入廁所,水聲再次出現,水流緩緩從黃銅金屬柱體的表面流下, 是如廁前的淨洗,也是儀式的開始。樓梯上下之間被刻意拉長,悄然控制步伐與速度,進入一種與日常略為脫節的 節奏。

"Bridge and Toilet"
"Bridge and Toilet" Plan Drawing
1. Bridge 2. Women's Toilet 3. Men's Toilet

過橋與如廁,黑暗與封閉的空間讓視覺被壓抑,聽覺隨之 被放大。被迫專注於水聲與步伐節奏,進而產生與空間更 緊密的連結。水,不再只是流動的元素,而是感知與儀式 性的媒介。

如廁,是一種在私密性與機能性中完成的日常行為。在這 被刻意拉長的儀式中,滑軌與滾輪沿著繩索運作,牽引著 便器坐板於上下之間緩慢移動。等待上廁所的過程,能在 維持私密性的同時,用身體與重力感受他者的存在。

"The Facade of Time" A-A' Section Drawing

"The Facade of Time" 時間的立面

第四個地景,400m長的線性空間,一側是國宅大樓,另一側是忠烈祠旁的網球場與兒童遊戲區。它很長,長的像 一把放在土地上的一把尺,每一個窗口就像尺上的刻度,對應特定的框景。

晴天是一條無限延伸的走廊,度量著時間與距離。陰天是一條等待啟動的時間容器。雨天是一條觀看與聆聽雨聲的 長型地景。

Facade of Time"
The Passage Leading to the Tennis Court (Sunny)
The Passage Leading to the Tennis Court (Rainy)
"The Facade of Time" First Floor Plan Drawing
The Ramp Leading to the Children's Playground (Sunny)
"The Facade of Time" Second Floor Plan Drawing
The Ramp Leading to the Children's Playground (Rainy)
"Water and Commemoration"+"Bridge
B-B'
C-C'

"Bridge and Library" 橋與圖書館

第五個地景,是一座橋,也是一條具紀念 性的線性圖書館。

它與環形紀念空間僅相距約兩公尺,彼此 未交會,卻在精神層面互為呼應。無論是 在紀念空間中尋找逝去親人的痕跡,或是 在圖書館中尋覓一本書的慰藉,兩者都是 在一個未知的場域裡,尋找自己堅信且渴 望觸及的事物。

"Bridge and Library" A-A' Section Drawing

Fig.01 Daily State: A permanent wall with parallel openings 一道永久的牆(永久的結構),平行的開口

"Water and Commemoration" 水與紀念

第六個地景,用雨與水詮釋短暫、但可觸碰的紀念。忠烈祠自過往至今,日常狀態與儀式狀態的切換,往往藉由臨 時性結構來界定。正如婚喪喜慶中常見的棚架與花圈,為場域注入儀式氛圍,鋼構橋體的出現,便是建立於此習俗 與文化。這座橋定義了每年3月29日與9月3日兩場祭典的舉行日期,儀式結束後,橋體隨即拆卸,隨著日期與 儀式週期性的浮現與消逝。

"Daily State" B-B' Section Drawing

State: A permanent wall, its openings filled with beams that support a temporary steel bridge 一道永久的牆,牆上的開口被樑結構填補,撐起臨時的鋼構橋體(因儀式而臨時出現的結構)

鋼構樑
2. H-Beam鋼構橋體
Fig.02 Ceremonial

"Water and Commemoration" 水與紀念

橋體架設於一面厚重的永久牆體之上,牆體不僅支撐橋的結構,也將其分為兩條路徑,象徵兩種情緒與身分,一 般民眾與家屬。在這段過程中,兩者時而相遇,時而分離,情緒與節奏交錯,彼此共存卻又是獨立的個體。最終, 路徑引導至環形的紀念場域,斜坡悄然控制著步伐的速率,身體隨之緩緩下降。隨著高度的變化,感知逐漸放大、 情緒逐步沉澱,而靠近水池的同時,亦象徵著進入更深層、更私密的悼念空間。

"Ceremonial State" B-B' Section Drawing

踏入二十公分深的水池,步伐因水的阻力變得緩慢。人們朝向象徵悼念的雨塔前行, 那座塔過濾著雨水,也過濾思念。水面輕微波動,使彼此感知對方的存在,卻因視 線遮蔽無法相見,最私密的情緒在過程中得以被隱藏。雨塔背後矗立著紀念忠烈的 碑體,象徵情緒的淨化與公眾的紀念。而水與石,是這段儀式中真正能被感知與碰 觸紀念的媒介。

-20公分是接觸水與石的介面。

+50公分是通往雨塔時的視線範圍。

+100公分是人需要彎著身才能進入雨塔的高度。

"Water and Commemoration" C-C' Section Drawing
"Rain Tower" Section Drawing
"Rain Tower" Facade Drawing

六座地景,象徵六種進入基地的方式,與六層可與周邊環境互相閱讀的關係。關係會因為時間、儀式與紀念產生臨時性 的變動,再回歸日常,日復一日,形成一種週期性,就如同水流過石頭的關係。

Designer / Zhu Tutor / Liu

水 石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