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3
2021-2023
lintzuyo4@gmail.com
0931095528
由於一堂意外的選擇進入了景觀設計的領域,對於自然、設 計與人的關係感到興趣因而投入景觀領域。在設計中優先依循
著實際的設計準則、基地分析、尺寸等進行設計,認為以可衡 量的數値可使設計變得更有說服力;同時,對社會人文方面的
議題也願意深入探討,如健康、人文歷史、貧窮等,希望可以 透過設計,產生對生活環境有所助益的空間。
Skills Education
2020-2023
受教於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
基本設計
景觀設計(一)(二)(三)
景觀維護與管理 適地適木與植栽設計
景觀規劃與實習
Microsoft Office
Adobe Photoshop
Adobe Illustrator
Adobe Indesign
07/2022-08/2022
老圃造園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07/2023
石佳蓉高齡環境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AutoCAD
SketchUp
Lumion
01
RE:FINE 健康療育綠地設計 桃園聖保祿醫院周邊綠地計畫
Location: 桃園市桃園區長沙街十一號
Time: 08/2022-05/2023
浮山沉水 南港綠廊核心公園門戶設計
Location: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99號
Time: 04/2022-06/2022
03 漸 三重集賢捷運地下車庫公園改造
Location: 新北市三重區集賢路160號
Time: 02/2022-04/2023
04 牆外
民族實中瑠公圳重現計畫
Location: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3巷13號
Time: 04/2022-06/2022 01
陽明運動公園坐落 在桃園區聖保祿醫院旁 ,以通用設計為準則, 設計一座能夠滿足周邊 醫院病患、長照、普通 民眾的復健型公園,維 持甚至恢復身心健康。
RE:FINE 健康療育綠地設計
桃園聖保祿醫院周邊綠地計畫
隨著城市發展,老化的人口逐步增加,社會的文明病也逐漸遞增, 利用景觀給予人們更好的健康狀態可為重要使命之一
長照機構 中型診所 地區醫院 公車站 停車場 重要動線
思考預期的使用者類型,將人群分成健康到非健康的光譜,其中涵蓋了包括來自醫院以及社區 的民眾,比如病患、照護者、老者、壯年、孩童,並討論不同需求者對於公園的需求強度為何
介護強度: 低—高 空間與出入口 活動強度: 靜—動
A. 花園區
B. 體健設施區
C. 停車場
D. 藍網球場
E. 友善球場
F. 動態遊戲區
G. 靜態遊戲區
H. 廟埕廣場
I. 森林迷宮
J. 自然區
K. 表演舞台
L. 中央草坪
以環繞式的配置 ,下陷的地形,讓活 動區域在周遭,產生 區域內活動的安全感 ,以及產生巡迴式的 活動體驗;讓可自由 活動的草地在中間, 支應未來自由使用活 動的機會,向內凹陷 的地勢也提供進入公 園的使用者良好的瞭 望效果,幫助其定位 自身所的地點,不易 迷失
將公園的組成元素分類
為入口、動線、指示、 活動、植栽等五大面相
,討論各方應注意那些 事項,方能最大程度的 友善使用者,使其能便 利的使用公園之項目,
以達到健康的目的
無障礙設施 系統
在設施、植栽設計和空 間配置上進行系統說明 ,透過設施上、植栽、 以及空間的分配,讓不 同的使用族群可以完善 的使用公園的設施並感 受到自然與景觀之美
基地整體以無障礙步道連接,符合1/12的坡度,並 配置扶手與立體地圖。依照需求進行路寬設計,和 人因尺寸進行設施物的設計標準
將球場集中在公園南 側,讓綠地整個在中 央,增加空間利用效 率。左側添加友善籃 球場,設置不同高度 的球框,增加使用彈 性
廟前鄰近自然帶,作為和外部 空間交會與緩衝空間,接收人 潮和活動,保留廣場和植栽, 滿足集會和遮蔭的需求
將活動區域分散在公園周圍, 使基地空間在使用上更有效率 ,能擁有更集中的草地面積, 支應未來的多元使用
配置扶手與立體地圖。依照需求進行路寬設計,和 人因尺寸進行設施物的設計標準
植栽
以五感進行配置全年度的植栽設計, 滿足全年度的體驗,以自然促進身心 健康;以活動區域和邊緣植栽的比例 產生不同氛圍
利用空間和時間的差異,安排活動區域、區分不同類型的使用者,創造可以互動或避免碰 面的機會,越靠近醫院的使用者隱蔽性越高,可由院方決定是否將患者與其他人相處
南港綠廊核心公園門戶設計 02
浮山沉水
台北流行音樂文化館兩側 / / 4.54 ha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位於南 港區,市府計畫以此為東區進 入台北市之起點,未來將串聯 天橋、百貨、流行音樂等元素 ,營造台北市之門戶意象,串 聯生態為此基地之發展方針
流音中心文化館
基 地 範 圍
流音中心文化館兩側長型基地 ,為自然和人文的要衝,也是 台北門戶之重要關隘
透過完整的綠網和寬度, 增加環境的舒適度、以及未來 城市發展的永續性,針對人本 空間提出完善的方式,讓使用 者可以安全的生活
將需求拆解為自然和 人文進行討論,並理 解期間互相交互的關 聯性
利用現況設計大面積的凹陷作為收 容發生暴雨的雨水,避免未來淹水至災 的情況。平實的蓄水也可以盡可能地降 低熱量的增加,降低體感溫度
藝文場域
集合住宅區 綠地網
作為可休憩之綠 地,也提供俯視 之視覺景觀
增加的捷運站等,支應 腳踏車等通勤方式,並 提供良好的步行體驗
呼應流行音樂中心、瓶 蓋工廠即會來的可能性 、設置可以自由使用的 空間提供表演、城市展 設的可能性,並期許其 成為未來旅行景點和難 忘的地標
透過增加喬木的排列,引導 風進入城市,減輕熱島效應的影響 。形成的綠帶除了增加動物的棲息 空間,也可營造舒適的人本環境
提供周圍學校藝術與公園 之用,可進行校外教學之 用
展覽觀眾
應付如演唱會、簽名會 等大型人潮時,提供妥 善的通行需求
提供市民一都市景點,提 升城市的歸屬感和休憩地 增進台北城市的城市 意象,為美感與門戶 之象徵,提供優良的 品質
由台北都市被丘陵懷繞的意象發想, 其東區門戶之地位,由兩排夾合的地 勢和基隆河緩緩流入都市,感受自然 與人文相結合的樞紐。
水在中間、起伏的山丘、包覆的盆地 形成的景觀整合入視線,將地形之變 化和環境永續之價値透過景觀結合在
一起,形成難忘的城市意象
A. 城市入口意象
B. 大型裝置藝術展設
C. 方塊互動區
D. 戶外草坪
E. 噴水舞台
F. 表演觀賞台階
G. 盆地廣場
H. 自然滯洪池
I. 林地休憩
J. 藝術品展設櫃
K. 田橋觀景區
L. 自行車停車場
分區以東邊為滯洪區、溪邊為藝術互動 區域,呼應此地做為北市東方之門戶過 度意象,確保主要機能之建築物動線流
暢無阻,並預留左右之集散空間
作為平地最大的綠地,延續其濾網之效 能、串聯綠地,以東方連續的行道樹形 成風廊降低熱島效應,並設置廣大的滯 洪池提供景觀和城市永續
地形
以曲折到流暢的線條,象徵著自然過渡到文明,也從更多植 栽與水域轉換為藝術相關的使用
由於現地即有明顯之高低,利用此現狀 ,呼應山水意象,促進生態效益和景觀 美感,提供使用者在不同的高低場合感 受基地
透過不同的活動類型 串聯,尋找分區的關 聯性和空間布局
m
NATURE:
林地休憩
自行車停車場
光漣漪/噴霧
大型裝裝置藝術
防洪蓄水池
天橋連通道
發光地磚
無障礙的動線
自行車停車場
盆地廣場
低於路面的自然滯洪池
由於捷運環狀線預定要在公園下設 立地下車場,故此公園未來興建會 增加的人工基盤和許多地上建物將 會考驗未來的動線和空間分配,以 外,保證舊有的生態效益和休憩功 能亦同樣重要
三重集賢捷運地下車庫公園改造
地下機場建設,成為人流和生態的橋梁。
考量到基地未來因 為捷運站的增設造 成的通勤量增加, 未來的使用層面包 括:原本使用的年 長族群、被帶到公 園散步的幼童、放 學進行體育活動的 學生、上班族、進 行運動的附近居民 ;在不同的時間和 需求的活動類型之 間進行劃分,達成 活動區域的劃分和 使用平衡
平面交通
捷運路線
主活動區域
公園舊出入口
次動線
地上建物
主動線
新建的捷運,使基地內的不同
交通工具動線需要重新劃分
地下機場
考量的現地已有的需求及硬體設施 ,如大排、寺廟等維持原有功能 應對新設的捷運站、地下基盤硬化 ,以及後方的自然河畔,以公園作 為過度帶的緩衝
應對不同族群,保證原有的公園休憩功能、 上班通勤需求增加、以及生態效益,如何整 併成為新的公園方針
由於地下機場,需要增建許多地上硬體設施 ,如何隱藏從而保障視覺美感,由此延伸出 不同的應對策略
A. 捷運站
B. 休憩區
C. 足球場
D. 下沉舞台
E. 草地
F. 遊戲區
G. 大排觀景區
H. 籃球場
I. 溜冰場
J. 生態池
K. 公共廁所
L. 寺廟
M. 停車場
找出不被硬體阻 礙的地方設置運 動空間
接近河濱的公園後 段,以生態功能和 休憩為主
前半段以捷運站為優先 ,考量大量的通行和上 班需求,設置更寬闊的 通行空間
南側以遊憩區、聚會表演場所, 沿著大排形成序列
休憩區
地下機場採光窗
兒童遊戲場
下沉舞台
民族實驗中學位於台北市南 端,鄰近蟾蜍山,是一個結 合豐富生態與歷史文化的特 殊埸域。近年校園的課程已 經轉型多元化,但校舍的老 舊狀況卻仍需要改善。
本設計旨在營造一個多元化 的生態環境,同時也能夠增 進校園師生活動的場所,讓 民族實驗中學更加富有活力 和創意。 牆外
民族實驗中學瑠公圳重現計畫
市民族實驗國民中學
1903日本政府發展農業技術,包括 蠶業改良場和人員宿舍等建築
1750郭錫瑠開鑿瑠公圳 此後,台北城南區域 始可順利耕作,不畏旱災 主要作物為改良水道和洋菇
1960空軍司令部和農村遷移, 增加了眷村和農村人口
民族實驗中學和生態保育 另外成為基地議題
人行空間
水道 歷史意象
CPTPP 運動場
作為緊鄰山系的基地,校園內常有豐富的動物 造訪,對動物而言,不僅是穩定的棲所,對學 生而言亦是難能可貴的機會,透過更緊密的綠 帶串聯,有望拓展棲地面積
打破圍牆-以CPTED為理論基 礎,打破圍牆、提
高視覺通透性,增 加犯罪發現的可能 歷史水道-以水到的高低、寬 度變化增加跨越的 壓力,增加生態性 、校園安全性 生態廊道-以生態跳島的概念, 過度綠帶,將蟾蜍山 的生態引入校園
紮營
行道樹 攀樹
校地退縮
學校 社區 生態 生態教育 鄰里共榮 社區美化
自然觀賞
蛙類
螢火蟲
童軍課
栽植 生態觀察 擴大棲地
學生、社區居民、生態透過漸變的分區,得以相互交融
A. 幼兒園出入口
B. 幼兒園活動區
C. 攀樹區
D. 攀岩區
E. 足球場
F. 淺灘觀察池
G. 露營場
H. 地下停車場
I. 溫室
J. 童軍教室
K. 觀賽階梯
L. 綠廊屋頂
M. 深水生態池
觀察池在平台上以曲線增 加可觀察的周長,利於生 物寄居
幼稚園以下降的陡坡做出邊緣 ,保持視覺穿透;出入口以聯 通管原理維持水道的水流和歷 史意象;並吸取山坡印象成為 新的遊樂空間 將童軍教室改造為雙層的迴廊建築, 以蟾蜍、稻穗的印象作為人與環境、 自然的延伸,除了雨遮功能外,也利 於生物跨越,延伸入校地
以鑰匙孔為概念的溫室植 栽槽,增加互動和教學性
透過打開圍牆,開放校園,增加學校與社區的距離和開放度,學生可以 利用蟾蜍山和煥民新村的資源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利用水道隔開邊界, 也確保視線的通透以監視預防犯罪的原則保證校園安全。
學生:童軍課程,可在校地內從事包括穴居蜂、生態池觀察、攀樹、種 植、養雞、野營等多樣化活動,亦可方便前往蟾蜍山走訪。 社區:活動可以利用校地,便於同樂,以及一般放學時候的運動空間
增加校園的綠覆,產生水澤、草地、樹欉等不同組合的地形,給予生物 更多樣化的棲地類型,亦可提供學生不同的觀察 廊道以綠屋頂覆蓋,給予鳥獸昆蟲可以進入校地的誘因
除了還原瑠公圳的歷史意義而建造水道,也因應不同區段產生不同的水道表情 a.懸河: 墊高高程以利水道下流,提高幼童的安全性,以陡降的梯度產生落水聲 b.草澤:有植栽碎石的平緩水道,產生生物可躱藏的棲地 c.渠道:呼應水圳意象,與旁邊的雞舍菜園呈現農業氛圍 d.澤灘:深度半米內的水灘,可觀察螺、昆蟲等生物 e.深池:深度一米,可養魚、為最低點,可收整全基地之雨水 水澤 林地 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