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師廷景觀作品集

Page 1


the diligent man

[ 學歷 ]

2014 新北市立大豐國民小學 [ 畢業 ]

2017 新北市立五峰國民中學 [ 畢業 ]

生於 2002.07.12

住在 新北市新店區 s p r iz e his possessions.

[ I l l u s t r a t o r ] [ P h o t o s h o p ] [ I n D e s i g n ]

[ A u t o C A D ] [ S k e t c h U p ] [ L u m i o n ]

2020 新北市立安康高級中學 [ 畢業 ]

2023 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 [ 畢業 ] [ 經歷 ]

2019 安康高中康輔社 [ 美宣長 ]

2022 國立嘉義大學113級景觀學系 [ 班代 ]

第四屆景觀設計教學 暨 成果研討會 [ 活動長 ]

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羽球隊 [ 隊長 ]

2023 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系學會 [ 副會長 ]

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畢籌會 [ 聯展長 ]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運輸土木部景觀組 [ 實習生 ]

2024 第十屆景觀新秀展 [ 總召 ] [ 競賽歷 ]

2022 嘉義市-鐵路高架後未來城市設計及願景-競圖 [ 入圍二階 ] 第四屆景觀設計教學 暨 成果研討會 [ 佳作 ] [ 佳作 ]

第四屆全國青年景觀競賽-競圖 [ 第二名 ]

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

第十七屆學生景觀設計-競圖

2023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學生-競圖 [ 入圍獎 ]

永樂街區生活願景提案學生-競圖 [ 首獎 ]

第十八屆學生景觀設計 -競圖 [ 優選 ]

森之行-生態公路隙地設計 [ 第三名 ]

2024 第五屆臺中美樂地公園競圖 [ 優選 ]

沉家林 沉家林 01 02 03 04 05

希望創造一個身心靈都能

放鬆的空間,提供草坡、

水池邊等多個不同空間,

讓喝咖啡不只是坐在椅子上

以攀爬、彈跳等,貼近人類自然本能的遊具,讓孩童更容易理解 且不死板的使用方式,以更多元的方法去遊玩設施。而整座公園

是以山坡河流的形式去做設計的,三種山坡樣式由具和清洗區、 噴霧區與山間地景相互呼應,設計成一座山岳攀爬式主題公園。

沉家林

運用植栽的分布與鋪面高低差變化,

將庭院打造成一座山林的縮影

發想來源為使用者巡山員的職業與整體需求,

讓人感受到滿滿的自然風,

因此也在室內的空間大面積開窗,

讓室內外空間融合,在室內感受山川之美。

川流之島

以豐年里歷史及基地樣態做為發想,

並結合二者發展出了沖積扇的概念。

肥沃的沖積平原是造就豐年里豐收的原因之一,

雖然稻田景觀已轉變為城市,

但歷史與人文就如同沖積扇

是經由好幾年間才累積而成的,

這份歷史依然可以持續傳承下去。 手繪作品

川 流 之 地

以基地特殊扇形樣態,

與車型動線做為發想,

一座以沖積扇為主題的公園,

如同河水注入沖積扇般,

讓活水不斷地注入社區中。

巷弄裡的燦爛時光

為閒置及廢棄古厝聚集處 ,廢棄古厝現況 雜草叢生且房屋牆壁及屋頂皆損壞。而閒 置古厝目前外觀保存尚可被作為倉庫或無 人管理的狀態且其中一棟為當地知名人物 大仙玩偶師的古厝。

周邊景點眾多且所在分區不管是文化歷史 或藝術成分皆是本區的重點特色。

課 題 對 策 說 明

1.人行道系統不完善 2.車道空間壓縮人行空間

1.人行空間過窄且有許 多障礙物,如欄杆、花台, 導致使用意願降低。

2.人行道未設置在使用 需求高的區域,如體育 路至市宅街。

1.清除人行空間上的障 礙物,解決行走上的不 適感,提供無障礙的人 行道空間。

2.人行路網從運動場館 周圍擴張至住宅區,使 人行空間連續性提高, 並增加用路安全性。

1.路肩預留過多,造成臨 停行為普遍,壓縮人行空 間影響行人路權。

2.道路標線界線模糊, 造成車輛動線不明,影 響行車及行人安全。

1.補足原本規劃設計缺 陷,縮減車道過寬之車道 及規畫人行道,提高用路 安全性。

2.重新畫設道路標線,以 清楚明確的道路標線來 增加行走安全性。

田徑場

植栽休憩

國民運動中心

國民運動中心

旗門活動廣場

田徑場

植栽休憩

旱地噴泉

活動車道 七彩廣場

東吳高職

III配置

旭日普照 旭日普照

蒜頭糖廠日常生活擴充計畫

I基地課題

建物間動線不連貫 植栽雜亂視野不佳

課 題

宿舍區與兩塊基地間因道路分 割造成區塊間的分割,而在基 地內部也因過去做為行政區的 使用,動線封閉造成與外部空 間的隔閡。

對 策

利用區塊間機能連貫,使動線能 打破道路界線。

II設計策略

過於密集及雜亂的植栽,是造 成基地內視野不佳,感受陰暗 的主因,也阻隔了區塊間的視 野。

疏伐部分植栽,而保留下來的植 栽則是與動線及機能搭配作為休 憩空間使用。

空間無妥善利用

基地戶外空間面積廣大,但沒 有賦予使用機能,也沒有與建 築空間做連接,使空間無法發 會最大效益。

將戶外空間作為區塊連接的橋樑, 在其中導入動態活動,加強區域 間的流動感。

-0.3m

生活記憶

廣場交流

住宿體驗

遊戲空間

觀賞花園

住宿動線

+3m

生活記憶

廣場交流

住宿體驗

遊戲空間

觀賞花園

住宿動線

逐間遊樂

防空洞花園

scale:1/1200

整地計畫

拆除

scale:1/1200

scale:1/1200

植栽計畫

基地二 基地一

芒果 龍眼 楊桃

黑板樹 茄冬 柚木

排水計畫

大雨來時屋頂所排放的水將經由管道 連通儲存至地下,澆灌雨水花園的植物

在草坡邊挖設草溝,大雨來時,排水至 草溝內,再流入基地外

基地內的草地廣場及噴泉都具滯留雨 水的功能,待雨停時草地廣場自然入 滲,噴泉則經由地下暗溝排出基地。

燈光計畫

scale:1/1200

保 留 及 清 除 植 栽 選 種

蓮霧

南洋杉

羊蹄甲 榕樹 羅漢松 台灣欒樹 龍柏

scale:1/1200

鋪面計畫

青海波:重複的魚鱗狀紋路 渦紋:表現水的漣漪或漩渦。

漣:直線條紋象徵的是平靜的水面。

牆角

視覺焦點 道路邊

日式庭院

防空洞

轉角

入口處

光臘樹、茄苳

甘蔗、竹子

昭和草、地瓜葉...

苦楝、鳳凰木

02 國立嘉義大學景觀系館後植栽設計 | 大二下植栽設計 01 嘉義縣民雄 鄉 中和村路口意象植栽設計 | 大二下植栽設計

中和象徵兩種不同性質的互相平衡,也代表 中和這個小村落使這塊乘載生命流動軌跡 的綠地,呈現出了村民古早打獵的歷史意象 和一路路來到了現代農村的小歇處,使人與 人更加認識這塊土地。

原野打獵意象區 原野打獵意象區

車輛停留區

材料項目 單位 數量

清碎石(185平方x8cm) 平方米 148

石板(30-40) 塊 53

景石(30-50cm) 塊 8

木樁(40-50cm) 顆 2

木樁(30-40cm) 顆 5

木椅(150x50x45cm) 座 4

本基地位於景觀系館東側,鄰近農藝系的藥草園。考量周邊 環境及教育意義,我們將此區設計為具有景觀特色的藥草園。

依據日照與坡度條件,將耐濕植物安置於草坡底層, 需要陽光且耐曬的植栽則放在上層。步道及路徑旁種植

耐踏的固土植物,既美化環境,又有助於維持土壤穩定。

原先就已規劃行徑 動線,但不符合需 求,所以設計時要 考慮是否新增人行 步道或是設計隔離 植栽。

主要動線

次要動線

偷懶小徑

在冬季時有日照時段集中 在上午9:00至中午12:30, 其他時段的日照則因西側 的系館與東側的阿勃勒所 遮擋。

在夏季時有日照時段為太 陽一升起的早上6:00至下 午2:30,屬半日照環境。

功能:截斷土坡流下的泥水,避免泥沙停留在舖面上。

濱當歸

PeucedanumdecursivumMaxim

數量:3棵

狗尾草

Urariacrinita(L.)Desv.

數量:1.5㎡

頭花香苦草

HyptisrhomboidesMart.&Gal.

貓鬚草

Orthosiphonaristatus(Blume)Miq.

水芹菜

濱防風

Glehnialittoralis

綬草

Oenanthejavanica Spiranthessinensis

四、競圖作品

02 疫情下的融合與生機 | 第四屆全國青年景觀競賽 03 首都之心 城中轉正 | 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

04 景觀 x 2050 x 未來 | 第十七屆學生景觀設計競圖

01 2022嘉義市-鐵路高架後未來城市設計及願景 | 青年景觀規劃設計 05 高雄製造 |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學生競圖 06 永樂街招 | 永樂街區生活願景提案學生競圖

07 現地實踐 預景未來 | 第十八屆學生景觀設計競圖

08 森之行 | 公路局生態公路隙地設計

09 親自然野趣公園 | 第五屆臺中美樂地公園競圖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文化連結

自然環境

都市防洪

街道綠化

水綠景觀

縱貫鐵道

北香秋荷

陰影變化、自然環境、文化連結三大主題發想, 利用陰影變化之光影、窗影及霧影營造原本縱 貫鐵路之空間氛圍,打造鐵路高架化之橋下休 憩空間,喚起人們搭乘鐵路南北往返之回憶及 感受,同時串聯起周圍生活圈,將原本遭到鐵 路分割之住宅空間與北香湖公園縫合,打造橋 下自然水綠廊道及親水空間

台灣

新北市新店區

往安坑

十四張重劃區

5.7千 人

都市的擴張,造成城市中的農田景觀大量流失,

取而代之的是能帶來大量人潮及錢潮的新興重

劃區, 身處在後疫情時代下的我們,如何在一

棟又一棟的 水泥叢林間也能找回農業時代下

的生活記憶, 縮短農作物與都市居民的距離。

往高速公路

蛹 4 天

爬向乾燥地等待羽化 也可當作魚餌

幼蟲 18 天

每隻幼蟲在生命週期內 可處理3公斤廚餘

成蟲 5 天

卵 3-4 天

成蟲一次可產1000粒卵

產卵後死亡具經濟價 值 , 死亡後落入水中也可作為魚飼料

以北部地區溪流.溝渠旁及中低海拔原生樹種為主兼具教育及 生態價 值 ,以數種各具質感特色的 水岸植物讓親水同時也能刺激感官, 並選擇以前農田常見作物 融入現代可食景觀

四季變化

Cephalanthustetrandruss

桂竹 Phyllostachysmakinoi

Sagittariasagittifolia

裂縫X縫合

當裂縫出現時,是危機還是轉機威權統治時期,在台灣追求民主的道路上闢開了一道裂縫 , 但同時這道裂縫也更加強了台灣人民追求

自由的決心 , 是危機也是轉機 , 但現在必須將這道裂縫一針一線的縫上。

歷史上有許多裂縫存在,而現在,臺灣威權統治時所留下的的裂縫或許能在未來的中正紀念堂中闔上。

經BCLab分析大台北地區

的熱區與涼區 。而中正紀

念堂正就在兩個核心的縫

environment culture

Smart Light Board-顯現臺灣人民自由的想法 崇拜軸線

Democracy Hill-環形路網 人民檢視威權

Wild Lily Square-紀念民主光輝時刻

Dry fountain-去除崇拜軸線 縫合缺口 semi-underground-提供人行或活動空間

III設計 II策略

Democracy Hill

在野百合廣場的兩側則是NGO 辦公室及圖書館 ,這兩個空間 則是有人民自治及思想自由的 意義存在。

最初的中正紀念堂莊嚴 肅穆 ,但在經歷了多場 的民主浪潮 ,現在的中 正紀念堂轉變為多元的

紀念臺灣民主史上重要 的一場學運活動,將原 有的瞻仰大道及自由廣 場鋪面做整合 ,設計成 野百合意象的廣場撲面 , 並種植象徵著草根意象 的臺灣百合。

nature walk

將保留全數樹木並改 善動線,增加臺灣原生 喬木及擴大綠地空間。

實質上有遊憩功能 , 其設計理念是希望藉 由水景來去除崇拜軸 線 ,並藉由噴泉視覺 上縫合兩端間的缺口。 I基地

戶外迴游式的環形步 道實質上有散步觀景 的功能 ,而其設計涵 意為人民省視這座已 被民眾崇拜多年的威 權建物。

民主之丘上的植栽以 北部濱海植物為主 , 除了考量適地適種原 則 ,濱海植物強韌的 特質也和台灣人追求 民主自由的性格不謀 而合。

拆除銅像取而代之的是鑲在地 上的鏡面 ,俯視頭頂上的 國徽 圖案象徵著還權於民 ,鏡面 亦 有反省意義 ,而是內的展覽空 間則是作為人權博物館所使用 Human Rights Museums

NGO&library NGO office Smart Light Board library

將包圍在中正紀念堂 外的圍牆拆除 ,增加 中正紀念堂內的易達 性及親近度。

Democracy Hill

與鄰近的國家圖書館 不同 ,不限年齡層且 藏書主要為記錄臺灣 民主史的書籍及報章 雜誌

民眾可自由地利用手 機連線傳達自己的想 法在訴求光板上。

Human Rights Museums

集合國內NGO團體, 促進集合式思考,增 強NGO團體的多元。

Wild Lily Square
Wild Lily Square
Wild Lily Square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Taipei city

德國、瑞士等歐洲國家皆在倡導無車城市,而對他們來說 「無車」指的不是交通不便,而是最新潮的環保意識,減低

汽車帶來的碳排(世界占比16%), 並將路權還給行人。

不同情境下未來升溫預估

(碳排放)

II議題

井字路網車型導向 無邊界路網人行導向

動線系統

行人在社區間穿越移動的路徑

休閒系統

第六燃料廠正式營運 基地為燃料廠員工宿舍

高雄煉油廠拆除 基地仍為中油員工宿舍

能源轉型石油被取代 中油轉型而基地成為 中油退休員工及 台積電員工宿舍

在過去的100年間,汽車逐漸替代人類主宰了道路 上的活動空間與城市景觀,帶來的問題不只有交通

事故和空氣汙染,汽車也極大地減少了社會互動,

未來將有越來越多城市朝向無車化來發展。

III策略

transportation

日治末期台灣 路面交通以人力車 及腳踏車為主。

世紀末的台灣, 多項 鐵道 工程陸續 動工及完工。

2000

無人AI運輸系統已成熟, 人類運輸朝向天空發展, 飛天車以救災為主

植栽引導人行動線

行人在社區間停留休憩的空間

策略1:無車化街道設計

策略2:因應極端氣候的生活環境 策略3:歷史文化保留

運輸以飛天車,路面回歸自然, 只存在人行及慢速交通工具

水文系統

引進周邊河川水源、 串聯生態池營造濕地生態

生態系統

利用原有喬木串連社區整體空間, 並提供生物停留及棲息地點

Europe

高雄臨港線 嘟嘟 列車正式營 運,基地內增設新光車站。

基地原為高雄港22號碼頭, 為給水船舶碼頭,後因應政 策轉型為觀光型碼頭。

高雄第一臨港線廢止,基 地內沿線改為自行車道。

高雄展覽館開幕、新 光碼頭正式 啟 用。

環狀輕軌高雄展覽館 站完工,提升基地交 通系統。

Japan USA

已開發國家近年來都致力於改善都市環境,在這全球化的時代

國際間交流頻繁,外國文化及趨勢也帶來極大影響,在都市快 速擴張的過程中本土文化價 值 往往被忽視,如何在與時俱進的 同時也保有本土價 值 觀是我們必須探討的問題。

以南部地區海岸旁及中低海拔原生樹種為主兼具教育及生態價 值 , 並遵循適地適種原則選擇耐旱及防風植物以適應海岸氣候, 以數種各具質感特色的喬木與植物讓親水同時也能刺激感官。

生態小跳島

永樂開唱 永樂開唱

生活的聲音

信仰的聲音

導入音樂產業與活動,

結合百年北管文化與 現代音樂生活,讓音

符流入永樂譜出新的 樂章,使永樂街再次通電。

青春的聲音

回憶的聲音

以北管文化結合現代音樂生 活做為發想,希望打造一個 新舊結合的音樂空間。

以酬神戲與北管音樂械鬥 歷史為發想在基地內打造 舞台空間

新舊重金屬音樂的主要差別 為樂器插電與否以金屬及電 力傳導作為空間元素

Step1.保留與傳承

Step2.導回與導入

Step3.空間串聯

將電力傳導路徑轉換為空橋 串連基地內休憩表演空間及 商業空間

Results

動線計畫

植物遷徙後的霧林帶

幫植物提早適應氣候

植霧復駛

阿里山公路沿線-霧林帶植物方舟計畫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地球升溫帶來的影響不只是海平面上升海岸線侵蝕,在海的另一端,

高山植帶林相也正在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

根據研究發現高山林相將在2100年後上升400m,伴隨而來的乾旱及極端降雨,

世界上僅有1%,被視為「島中之島」,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霧林帶首當其衝。

AR6推估2040至2060年前全球升溫極可能 超過1.5℃極端降雨事件、強烈熱帶氣旋可 能增加7%。而全球水循環將變得更強,間接

原本林相分布

開發痕跡

因為了促進經濟發展聯絡山林 開闢了高山道路並留 下了曾經開發的痕跡

而這些土地將是我們優先選擇 修補的場域,將灰色基盤在山林 最小化,與山含自然共融。

公路隙地空間

暖化造成向高海拔向北遷徙

災害潛勢

此路段 土石崩落、岩屑 滑動頻繁 ,興建許多明隧 道保護用路人安全與噴漿水泥 固定山壁,而後續則是將自然 回復此區域,原生種固土植物 與山壁原生植栽將配合理念架 構回歸於此。

直接使用

以人類視角依其特性直接使用

間接使用

間接使用可供生態圈或 人類所需之植物

指定使用

植栽選擇以阿里山地區原生植物為主, 將植物依其特性與需受保護程度分類為以下三類 根據«台灣森林植群適生棲位模型建置及變遷預測(林奐宇、胡哲明、陳子英、謝長富)»研究分析可得知未來林帶將隨氣候變遷向高海拔向北遷 徙,未來霧林帶也是如同方舟將往更寒冷處移動,按理來說,植物將隨著林帶遷移,但植物搬家的速度真的能趕得上氣候變遷的腳步嗎?

議題選址

人類為了經濟發展開發了一條條的高山道路聯絡山林,開闢聚落加強區域發展,

但也分割了生態棲地,讓公路隙地、道路、山林聚落形成了各種點、線、面狀的 開發痕跡,回過頭看,或許可利用公路線型空間的特性,連接點、線、面狀的開發

生態熱點

盤點數量稀少須受特別 保護的物種

登上方舟-植物保育策略

植栽選用 種植

方舟航行-環境保護策略

阿里山公路剖面圖

此路段位於物種多樣性相當高 的霧林帶,調 查 範圍內有將近 700種 可證實物種 80種 原生植物,與 34種 易危植物 需要受到保護。

地貌氣候

黃倬英團隊分析阿里山氣象站 累積90年來的資料發現,阿里 山地區乾季近年有延長情形, 乾旱 與 極端降雨 的發生 是對 霧林帶 最大挑戰。

為了更好的資源 更方便的生活

開闢了一條又一條的高山道路

在資源豐富、物種豐饒的山林間,留下種種足跡......

但高山公路的重要性與開闢的初衷無可抹滅, 公路帶來的 便利性 與生態環境的 永續發展 該如何取得平衡,該如何共存?

植物動物昆蟲

定位:服務型隙地 機能:社區服務

與聚落最接近的隙地 能補足聚落需求 做彈性使用

根據隙地環境區位、災害潛勢、自身條件等, 選出 任務型 隙地及 服務型 隙地,並設定主要 機能有助於隙地長期規劃以及集中管理,減少 隙地使用與山林的衝突,連結公路與山林的關 係,加深用路人對於阿里山的良好印象。

73.8k 古道生態隙地 約25mx12m 可用面積約273m²

溪山畫

親自然野趣遊憩公園設計

在縫合人與大自然的媒介空間,串起親近自然的本能 與過往記憶,使自然環境與在地的居民們 關係更加緊密

+人與山脈的攻防之爭-都市開發趨勢 隨著城市化發展,都市邊緣逐漸逼近山脈,也驅逐了自然,在城市長大的兒童和生活 的人們,與自然的疏離日益顯著,這種疏離不僅是身體的遠離,更是心理的疏離。

+自然的重要性

《 健康與地方》(Health and Place)

研究指出 綠地空間的休憩行為不僅促進 心理健康 , 還帶來更多經濟收益。

「 自然體驗 可以增強記憶力、注意力 和創造力,以及幸福感、社會參與和

生活意義感 」 —格雷琴·戴利(Gretchen Daily)

基地場所精神

過往 記憶

兒童 友善

水閘

以台中大坑地區溪流溝渠旁及中低海拔原生樹種為主,打造兼具教育及生態價 值 的環境,選擇具質感特色的水岸植物提升親水體驗,並融入農田常見作物,溶入現代可食景觀,這樣的設計不僅美化景觀,還提供豐富的生態教 育機會,讓人更了解當地的自然資源。

在大學的生涯中,我積極參加競圖,為的 是提升自我、打開眼界設計出讓自己滿意的作 品以及磨練電腦繪圖技巧。而從評審老師的回 饋與設計過程中,也習得許多重要的設計要點 及團隊間的溝通。

2022嘉義市-鐵路高架後未來城市設計及願景 | 青年景觀規劃設計 廖師廷 廖恆祈 | SPARKLING 900X1800 mm | 2022.04.15

首都之心 城中轉正 | 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

廖師廷 | 縫 GAP 594X841 mm | 2022.11.10

景觀 x 2050 x 未來 | 第十七屆學生景觀設計競圖 廖師廷 陳玟穎 | ON THE WAY 841X1189 mm | 2022.11.11

疫情下的融合與生機 | 第四屆全國青年景觀競賽 廖師廷 李光哲 | THE REST LIFE 841X1189 mm | 2022.10.25

高雄製造 |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學生競圖 廖師廷 吳齊祐 陳玟穎

永樂街招 | 永樂街區生活願景提案學生競圖

廖師廷 吳齊祐 陳玟穎 | 永樂開唱 1682X1189 mm | 2023.04.14

1970年代

十二項建設

公路局踏勘

五條橫貫公路

1960年代

橫貫公路興建時期

開闢三條橫貫公路

部落交通節點

1980年代

保育意識抬頭 行政院宣布計畫終止

改善

東西部交通

高山公路與聚落角色?

高山公路的重要性與開闢的初衷無可抹滅,

我們需思考的是如何讓走訪山林的使用者如何 正視自身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並對這座山的自然生態 人文歷史有基本的了解

十字路

阿里山 森林遊樂區

70k-80k基地分析 聯絡 山林聚落

促進 經濟發展

地勢分析 災害潛勢分析 公路隙地機能分析 視野分析

十字路聚落基地分析

使用者及建物使用機能分析 使用者及開放空間使用機能分析 動線分析 可利用空間分析

交通動線 植栽生態 人文景觀

公路旁的隙地被賦予了許多機能卻因 定位不明而空間無被善加利用。

以用路安全作為上位,並依其環境條件設置 不同的機能服務公路使用者或生態聚落。

大面積開闢經濟作物,種錯的路樹, 讓台18線的林相變化成為了 檳榔、茶園、櫻花。

公路的開通,使得公路與鐵路的交會 從交集變成平行,十字路的十字形 軸線及發展歷程逐漸被遺忘。

適地適種,種類以周邊林相物種為主, 呈現自然野地景觀,一並提升生物多樣性。

與歷史順序相同,以火車站作為核心發展 並蔓延至古道再和公路產生連結。

以用路安全性為出發點,公路上以 交通安全與用路體驗為優先考量, 避免不必要設施出現, 營造安全用路體驗

公共空間 環境改善

感知探索

用路空間

環境改善

隙地

用路感受

課題與對策 聚落

安 親 續

親近自然環境,利用借景手法呈現 阿里山上的不同風貌與林相變化, 將環境連結度提高, 並思考生態與人的互動和交流。

規劃理念 規劃策略

人文風貌

環境美學

自導式體驗

環境教育

減量設計

交通安全

視域清理

親近山林

延續十字路樸實自然的景觀風貌, 將古道與鐵道意象利用材質的轉換, 時代的場所感,設施的重塑再造等 方式帶出鐵路與林業於此的獨特性。

十字路軸帶重現

綠資材利用設計

動線引導並藉由感官了解人地關係

運用內部優勢設計親近山林設施

現有設施改善

保障用路安全 尊重生物生存

六、活動參與

01 施作 | 成龍溼地、中埔國小雨水花園

02 駐村 | 瑞里社區寒假駐村工作坊

03

課外活動 | 系學會、景觀新秀展籌備小組、畢籌會、設計歷程

01 02 03

before after

瑞里社區寒假駐村工作坊

畢籌會

[ 設計歷 ]

2020 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入學

大一上第一次設計-對手

大一上第一次設計-trash light

2021 大一下第一次設計-share 蟹

大一下第二次設計-go to hill

2022

大二上第一次設計-沉家林

大二上植栽設計-飛蝶來了

大二上第二次設計-川流之島

大二上第三次設計-川流之地

大二下第一次設計[競圖]-sparkling

大二下第一次植栽設計-古今中和

大二下第二次植栽設計-神農蚊不到la

大二下第二次設計-拾藝 巷弄裡的燦爛時光

大三上第一次設計-return

第十七屆學生景觀設計[競圖]-on the way

第四屆全國青年景觀競賽[競圖]-the rest life

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縫

大三上第二次設計-全民共享生活實驗室 大三上第三次設計-reconnection

2023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學生[競圖]-waves up and down

永樂街區生活願景提案[競圖]-永樂開唱

大三下第一次設計-糖廠日常生活擴充計畫

大三下第二次設計-旭日普照

畢業設計-阿里山18LIGHT

第十八屆學生景觀設計[競圖]-植霧復駛

2024 森之行-生態公路隙地設計[競圖]-reverse 1982

第五屆臺中美樂地公園[競圖]-溪山畫

next stage next stag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