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感言
重看《斗數卷.卷二》,當日有「壬辰注」小修,眨吓眼又十年,今年壬寅,一旬了,人生有幾多個十年?以前學寫字,都是隨手寫,像倪匡,出門的稿不認賬;賣仔莫摸頭,就算摸了,也不會淚流。
未試過,寫一套書要思前行、想後續,一鋪開,竟是一張長長的地氈,沒完沒了,有排走!
打從《卷三》開始,便感懷的說了幾次:「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恐怕還要多等一段時間!
「潦水」說出自《滕王閣序》,用典鱗次節比,佳句琳瑯滿目;唐人王勃寫時才14歲,早熟老積,厠身於一大群老海鮮的雅聚,毫無怯色、思如泉湧、揮筆直書,無畏!完勝!
筆者不才,欠缺膽色,當年浸淫於爛通識,如沐爛缸醬,一時間水洗不清,寫字也沾了沼氣。
七運香港是欲樂之城,閭閻撲地,周街黃金;的確是,大師上位快、好世界,瞬間已鐘鳴鼎食。
八運蠱,筆者冷眼看末世,中、港、台三地,談斗論星者,仍多玉皇大帝、滿天神佛般奇説。我便只待九運革,待「潦水盡而寒潭清」,不覺已經斗轉星移,世道滄桑!
一陣騷動、一場瘟疫、一響戰爭,照見人間善惡,也照出人間智愚;朋友中也分清了人倫、草木、禽獸!
可幸是我的學生也有出了身的,教起學生來,都能夠從理性出發;面對新一代青春如白紙,能不染幾十年來的煙瘴,免於混在醬缸裏,也不會因大師雷鳴而震驚。
現代教育的高水平付予人理性和自信,不會再在甚麼高人、慧根的迷惘中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般打轉,更加不會鐵拐李、何仙姑地幻想!
爛通識,也是活教材,活學活用,勤自有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識見和局限,也只能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前仆後繼,理學才可以流傳,那才是正能量!當年的爛通識,曾養出了一班義和團,守山門,打對家;但烏雲總有銀邊,潦水盡而寒潭清,事情總會真相大白,也就只多等一點時日!
《斗數卷》已九成其六,有望竟九全工,唯景象已是「落霞與孤鶩齊飛」,時亦「序屬三秋」矣。
《斗數卷》雖慢流,但常斷市,應親友讀者要求出電子版,以存世獻世。《卷二》之《星曜本義》算是各卷中最好賣,遂以《卷二》為頭響,餘者續之,望壬寅年完工。
《卷二》是習斗數基礎,星曜基本意義,建立於星曜與星曜之間的結構關係寫成,概念穩固,故能守恆,軸不偏移。《壬辰版》的「壬辰注」做了一次去垢,《壬寅版》只是補妝!斗數學問非靠個人主觀經歷去體驗,而是要靠理性的消化和製煉,背後需要豐富的文化常識支援,此其屏障!《卷二》算是做了零的突破!
再去醬缸漬,雖仍有水洗未清之嫌,但或已近潔。《壬寅版》稍加「新版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