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科技部(說明函)

Page 1

科技部委員鈞鑒: 本人被質疑之三篇論文,已附上原始資料並說明如附檔,茲整理如下: (1) 第一篇論文 Oncogene 2012 一處質疑,原始資料顯示並無重複問題,為 錯誤之質疑。 (2) 第二篇論文 Cancer Research 2013 共有 12 處質疑,幾乎全為 actin control 之問題。原始 full blots 顯示 10 處沒有問題,兩處因圖形過度類似誤植, 已與期刊編輯聯絡進行勘誤。此外,本團隊為確認實驗之再現性,無論 質疑是否為真,我們自 2016 年 12 月起重複所有受質疑之實驗,三次獨 立實驗結果驗證本論文之結論完全不受影響。 (3) 第三篇論文 Cancer Research 2013 共有 3 處質疑,有兩張相片為不慎誤 植,已與期刊編輯聯絡進行勘誤;一處統計柱狀圖為錯誤之質疑。 由本人提供之資料明顯可知,本人團隊受質疑論文為”非意之誤植”,與” 蓄意造假”明顯不同,且許多質疑並非事實。可能原因為刊登版本解像 度降低導致質疑者不察,原始資料即可佐證;即使有誤植處,幾乎均為 非常相像之 actin control 導致誤植,完全沒有蓄意造假所常見之 A 蛋白 重複標示為 B 蛋白之狀況,更可證明非蓄意造假。後續之重複實驗更 可證明本研究之可信度。 本人於 2016 年 12 月 15 日起於 pubpeer 連續遭受質疑,至 2017 年 1 月 4 日止,共約三週。在同一時段內(2016 年 11 月起至 2017 年 1 月止), 許多台灣癌症研究學者均在 pubpeer 陸續遭到質疑。我在這段備受煎熬時 間內,仔細觀察質疑者之特性,可發覺質疑者針對性非常強,會在某一段 時間內針對某位學者所有論文逐一質疑,內容均與科學討論無關,且其中 不乏不實指控與大量情緒性用語;英語似乎並非其母語,且上傳時間均為 台灣之白天,對於受質疑論文作者之回覆與解釋一概不滿意不接受,使本 人高度懷疑此為本國人士有系統的抹黑動作,藉以混淆視聽。雖然如此, 本人仍一本負責態度,均在第一時間設法找尋原始資料,針對質疑一一上 網回覆;但即使提供原始資料,質疑者(應是同一人)仍然持續情緒性用語 攻擊。以本次未遭貴部調查之 2010 年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論文為例, 本人提供原始圖檔放大已可見明顯不同,但質疑者仍持續堅持本人造假; 本人為求公信,已完成重複實驗並獲一致結果。以 2008 年 Nature Cell Biology 為例,質疑者錯誤認定組織切片為同一片,經本人說明連續切片之 類似度以及實驗用意後,質疑者逕行撤除該段質疑,但並無任何致歉行為。 以本次 2013 年 Cancer Research 為例,本人處理方式為:(1)嚴謹之找尋原 始資料,認定何者為對方錯誤指控,何者為本人非蓄意疏失,並於 pubpeer 上第一時間回覆;(2) 無論是否為不實指控,在 12 月 17 日受質疑起立刻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回覆科技部(說明函) by 科學月刊 Science Monthly - Issuu